将近一年来,总是有人问我:经济环境什么时间能够好起来?
其实,利好的消息一直就有。问题在于,这么多利好,总也与身处困难中的企业没有关系。换句话说,也许未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能够让猪也能飞起来的风口。
如果你是过剩产能,
如果你没有过硬的产品,
如果你的领导班子固步自封,
如果你没有创新能力,
那么,你在等什么?你能等来什么?
那么,谁能救你?谁该救你?
过去的经验已经过时了。
因为过去的经验是建立在各行各业勃兴的背景下。那样的经济环境始终让所有企业处于能够让猪飞起来的风口。
以前的经营也好,营销也好,就是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而现在的情形是:雪球滚炸了,一地雪块。如果你没有能力再次凝聚起雪球,那么,只能眼见那一地雪块化成水并无影无踪。
行业勃兴期是一阵风,方向高于方法,趋势决定优势,抓住主要矛盾就能够兴旺;企业转型是一路坎,不能过五关斩六将,不能综合地做好经营管理,就只能走麦城。
我目前管理的企业拥有巨额的资产和债权很缺钱。我心里很清楚,如果不能首先找到企业的方向,建立企业的能力,不是从盘活企业资产和债权中释放资金,融到越多的资金,无非是企业死得更快、死得更彻底。任何一个步入困境的企业所存在的问题都不可能仅仅是缺资金!缺资金只可能是结果,不是原因。
如果非把企业的生存状况与环境挂起钩来,那么结论只能是:以往许多企业发财,是环境的结果;今天许多企业濒临破产,纯粹是企业自身的原因。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认为中国企业是“企业”。
它或者是一些人改变生存状态的工具。做企业不是目的,做市场也不是目的,顾客需求也不是关心对象,产品及其生命周期也不是关心对象,一切都服务于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此为目的固然无可厚非,但忽略前面那些东西,后果是严重的。
它或者是一些人成名、成家的工具。这主要是指那些生存不再是问题的人。他们为了受到尊敬或者自我实现,一厢情愿地“做”企业,直到把自己做死。
中国人用世界上最短的时间,学到营销技术、创意技术、运作技术,但可能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学到经营企业,占领市场的技术。因为所有这些要求企业重视顾客需求、重视价值创造。你不把顾客的利益摆在合适的位置,你不与竞争对手比赛价值创造的能力,怎么做好企业,怎么长期占领市场?
原先是经销商,后来是超市,现在是马云们,相对重视顾客需求,也相对重视为顾客提供更具价值的选择。但问题是它们的努力,让顾客获得的是“双低”选择:低价格、低品质。当然,他们是在“淘宝”的名义下:在整体双低的基础上,总会有人买到高性价比的产品。
并不富裕的中国人舍得大把花钱,一个共同的原因,春节到了。于是,人们发现了“节日经济”。慢慢扩展到中秋节,国庆节,五一节;并且有了情人节、圣诞节;最后马云们又给造了个举国购物狂欢的“光棍节”。
一部分人为马云欢呼。认为马云在淡季造了个旺季。岂不知马云并没有创造需求,他们做的无非是“寅吃卯粮”或“拦路抢劫”的游戏。
中国领导人看重马云,所以,他总是出现在领导人随访的企业家团队中;外国领导人也看重马云,因此,他成为受国外元首接见最多的中国企业家。但中外领导人对马云的期待,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中国领导人希望他把中国制造用互联网弄到全球市场,外国领导人希望马云在中国市场上好好销售他们的产品。马云的地位无非是沃尔玛的翻版。
我怀疑,即使不是马云的本意,他也极有可能“助纣为虐”:因为关心顾客需求、产品价值的马云,是无法拒绝国外优质产品的。现实也是,中国制造在对顾客的满足上,是抗不过发达国家产品的,无论是品牌的,或者是非品牌的。地面上的市场是有国界和边界的,互联网上除了产品价值却什么限制也没有。中国人爱国连日本产品也抗不住,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谁愿意跟自己的钱包过不去?
马云们是减少过剩或者是加大过剩,这主要是取决于它的网络能力是在国内更强还是在国外更强。
当然,同时也取决于中国制造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商业力量是强大的。而且能够十分容易地“欺负制造业”。但这个世界归根结蒂不是由商业主导的,而是由制造业主导的。请注意,这是我的观点,一个异于主流共识的观点。商业提供的无非就是“场地”,你可以强大到不通过你无以通达顾客,但反过来,强大品牌、优质产品不进入你的“场地”,你也强大不到哪里去。好东西像水,无孔不入,而且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怕产品没人要,只怕产品不够好。好产品也不是谁想卖谁就能卖的!
中国营销人动不动就弄出个“什么为王”,但就是没有在中国真正叫响“产品为王”。这也不奇怪,真正的好产品根本不跟中国营销专家玩。所以,中国的营销专家最大的本领就是给猴子戴上帽子,然后再让市场证明戴帽子不是猴子变成人的办法。
把产品做好,并非中国企业哪怕是中国中小企业做不到的事情。问题是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中小企业不愿意卧薪尝胆。或者是中国中小企业已经错过了转型的最佳时机,弄得债务缠身、资源枯竭,客观上无法从容地转型。
但中国这些过剩的产能里面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潜力。它们期待有远见的经营者变剩为宝。而互联网为此提供了巨大可能。
雷军说,中国大多数产品都可以重新做一遍。换个角度说,中国大多数产品都具有创新空间。
中国企业需要回归营销的原点。你得有明确的目标顾客,你得弄清楚目标顾客的价值需求,然后精准地去服务他们。你不必非要做什么大中企业,你尽可以去做一个小微企业。
沃尔玛很大,但却是由一个一个的商店构成。麦当劳、肯德基也很大,也是由一个一个的小店组成。小与大不矛盾,做不好小的,永远不会大起来。
总有人会弄明白这个道理。
我认为这也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真正意义所在―――由小而起,集腋成裘。
“双创”:由小而起,积腋成裘
评论
编辑推荐
3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