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全国“两会”提个案


我给全国“两会”提个案

 

被称为中国政经风向标的一年一度的、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正在热烈进行,社会上也在热议,应该说这又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对于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特别是为落实“十三五”规划开了个好头,起了个好步。我们有理由相信,2016年、特别未来五年中国会更好、经济会有新起色、有新进步,我对此充满希望。

“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是中国特色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民主形式。本人不是代表、委员,无权利提交议案,所以,有个想法只能在网络上说说,也望大家议议。今天这个“提案”说的不是会议本身,而是想说说会议之外的话题。事情缘由是昨天周六,几朋友聊天议起来“两会”,其中一长期服务于政界朋友的一席话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觉得颇有道理,认为应该引起高层的重视,于是今天一早起来整理于后即:

长期以来,中国“两会”大都是当年的三月初(政协会都是33日召开,人大会是35日开,政协会比人大会早召开两天早结束两天,中旬闭幕)召开,过去会议一般都在半个月左右,是一个马拉松式会议(恐怕除了联合国辩论年会及一些特殊的会议外,就数中国的“两会”了)。十八大以前,由于指导思想以及会风的不严谨等存在的许多诟病,世人对中国“两会”有颇多解读,诸如“两会”:是高官富豪的俱乐部、是官商结盟的联谊会、是非国籍人士的联合会、是女人的服饰、服装展示会等等,倍受争议。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两会”会风等也发生了变化,应该是个不小的进步。然而,目前还没有看到涉及两会本身的改革,故就此谈点看法:

一、改革“两会”召开时间。全国“两会”说到底:就是通过这个民主形式,中央政府向全体国民的代表、委员汇报上年的工作、通报当年的工作安排的一个通气会或吹风会,希望得到政协委员的拍手和人大代表的举手予以认可和通过。几十年来,这个约定俗成的形式一路走来让人觉得习惯而自然,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民主的重要体现和途径。但是,再好的东西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网络科技水平的提高,过去认为好的合理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有改进的地方。比如,全国“两会”三月初开中旬结束,就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贻误了一个季度的工作时间。首先由于会议安排的时间相对靠后,使当年的第一季度、全年的四分之一时间给浪费了,待会后传达会议精神和文件、落实会议提出的工作、分解代表、委员提案、议案,恐怕有些半年时间就过去了,所以从工作角度非常不适宜;二是导致了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两会”召开前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各部委专门会议都已经开过,当年的经济发展目标等工作规划已经确定和明确,而“两会”只不过是对中央的大政方针放在更大范围的告知和形式上程序。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已经没有更多秘密可言(除人事和军事外),人大会最重要的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会前早已下发不同范围征求意见,诸多代表、委员都心知肚明,会议上要做点什么也都胸中有数,在这么晚的时间节点上召开这么大规模的马拉松会议无疑是一个浪费;三是与地方两会及地方确定的发展规划有相悖之嫌。全国两会之前,省市县“两会”均已开过,地方发展目标和工作都已经确定,这个时间如果会议重新确定重大事项,地方待会后再去贯彻落实修改调整发展目标和规划,不仅给地方工作上造成重复而且也给地方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负担等;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就是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问题。我以为这种说法欠妥或是一个托词,这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应该很好解决,只要中央发一个通知,要求各地当年的各项指标下年元月10日前汇总完毕,完全可以做到。说到底就是各项工作都往前提,提前安排、提前部署,一切问题就不是问题。“两会”若安排在当年的元月中旬开,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缩短会期,调高效率。本人曾多次参加或参与地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就会议讨论和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认为地方两会控制在五天以内为佳,全国“两会”以一周时间为宜,太短似乎有点草率,长了纯粹是一种煎熬和浪费。多年前,因公务到北京一省驻京办(其实是一家五星级宾馆,这里是每年省参加“两会”代表委员下榻、讨论的地方),期间闲聊中,驻京办一同僚说起“两会”景况:为了能让代表、委员开好两会,让大家吃好、休息好、心情好,省里可谓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安排的无微不至。在代表委员交一定的就费用的基础上,省财政专门拨出数千万元的会议经费,期间他看到上等的蔬菜、鲍鱼都作为垃圾丢弃了,十分可惜,浪费惊人;为了让代表、委员有一个好心情,省里专门安排有地方戏、文工团等演出团体,在代表、委员就餐时演出等;还曾接触过一参会代表说,开会就是兑个耳朵吃和睡,开一次会好像住了一段疗养院,养的白白胖胖,体重增加几斤等等。当然这说的都是十八大以前的事。但现在,就全国两会而言,窃以为时间还有进一步缩短、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必要和空间。只有时间缩短了,代表委员才能集中精力开好会,只有时间缩短了,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风向标的全国“两会”,完善会议制度,改革会议时间和方法,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也应该纳入改革的大盘子。我们一直再说要压缩会议、合并会议、开小会、开电视电话会等,如若将“两会”放在元月中旬开,然后集中精力、缩短时间,同时简化一些可有可无的议程,提高效率和质量等,应该是会议改革的方向。既然各省市大员集中北京,干脆把当年要做的大事一鼓作气搞完。现在世界都知道,三月是中国的会议月,我们将这个时间往前提又有什么不妥呢?同时,过去“两会”期间曾专门召开计划生育座谈会等专门会议,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过去的做法,科学安排会议时间,把一堆会议捆绑起来一起开,避重就轻穿插开等。比如先提前两天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缓两天同时召开“两会”,而后将确定下年的大政方针后直接拿到“两会”上讨论,期间各部委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确定的目标,参照中央的做法,适时召开会议(座谈会或新闻发布会等)贯彻落实;各省市回去后按照中央和全国“两会”的会议精神召开地方两会,这样不仅符合正常的由上而下的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程序,避免了政策倒灌、会议倒着开的现象,而且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物力,给地方领导腾出了因重复参加会议耽误的精力和时间等。

总之,如何使我们的改革更有成效、更趋合理,更符合发展规律和实际,应该是改革的方向。我们现在提倡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难道这不也是一种创新、共享的实践与探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