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首要问题是要有房子住


新型城镇化首要问题是要有房子住
 
李华新
 
    3月5日,北京,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经济界别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桌子上的笔记。
“农民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今天下午,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手边的方格稿纸上用黑色水笔写下这句话。(2016-03-06 11:32:47来源:中国青年报 )
 
     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其中的任务之一。
 
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2015年,厉以宁委员赴陕西、贵州、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广东六个省区做调查,发现有些地方农村中男人出去打工,妇女和孩子留在家里,长达十几年的分居导致不少家庭破裂,并引发了很多治安案件。
 
  厉以宁感叹现在农民工数量的庞大:我国目前农民工有2.6亿~2.7亿人,还有4000万留守妇女、4000万留守儿童和4000万左右的留守老人。
    而且是现在的新型城镇化已经是和过去的城镇化是不同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农民在城市的住房问题。而且是现在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城归”。厉以宁说,“城归”是说农民工进城工作,有了些技术和资金之后,再回乡去创业。他发现,现在的“城归”人数越来越多,“城归”其实想留在城里,想把家人从农村接来。“这说明还是房子的问题,在棚户区拆迁的时候,要给农民留下一部分房子。”
 
目前的情况让这位政协委员深感忧虑,“现在城市房价太高,‘城归’买不起。”发言的结尾,厉以宁强调了房子的重要性,“有房子,人就会买东西,买家具,会消费,社会就会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谈农民进城,实际上其中的误区还是存在的。城镇化本应该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源,但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显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甚至隐含着巨大风险和矛盾。因为作为城镇化核心的人口城镇化并没有真正实现,很多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的农民和农民工只是确实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成为户籍在农村而工作在城市的“市民”。在这种“被市民化”的情况下,农民和农民工非但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甚至还会经常被歧视,呈现出一种“半城镇化”状态。他们实际情况是:无法在所在的城市中扎根,也无法实现自身内生性市民化的转变进而融入城市,更无法带动家乡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本身,这也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依然无法实现农村、农业和农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根源所在。因此,我国的城镇化到了需要彻底反思和转变方向的重要节点。 
 
    此外,农民工自身内生性市民化程度不高,对自己的市民身份认同不够,甚至根本无法认同,导致很难真正融入市民社会。因此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带来诸多隐患。由于城乡分割的制度限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口误差也非常大,按常住人口统计成为城镇人口的2亿多农民工无论从自身认同还是社会认同上,都没有真正成为城市市民。 
 
但是尽管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但是让进城的那么也能够买的起房子,在城市有自己的不动产,那么,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或许才会更直接更能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在解决了户籍问题之后,在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之后,农民和市民的界限不再存在的时候,或许新型城镇化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