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了一锅“骨头汤”——沈庆敏和她的《老味儿》


  

熬了一锅“骨头汤”——序《老味儿》/袁袤翔

 

  沈庆敏女士嘱我为她的《老味儿》一书写个序言的时候,我正在熬煮一锅骨头汤。

  大骨头,历经采买、浸泡、清洗、砍剁、再清洗,入锅、熬煮、下料、调汤……等到端上餐桌的时候,髓丰肉厚的大骨头和绵厚滑润的骨头汤及其弥散出的香味儿,诱人呢!一阵饥餐渴饮过后,从汤中捞出一块拍扁了煮透了的干姜细细咀嚼,忽然想起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来:干姜老味儿。

  老味儿,贵在其老;正因为其老,味儿才浓。这或许正是庆敏《老味儿》一书所要传递的一种文化意境?

  我知道,庆敏自主担纲搜集发掘整理编纂创作而成的《老味儿》一书,是台儿庄运河地区门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承载的文化元素所衍生的文化符号的集结号。在这方面,庆敏是个有心人——热心、细心、耐心、匠心、执着之心和责任心,加上她的才情灵性,做什么,几乎都能成什么。

  1997年她东北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从事战史研究,整理出十多万字的文史资料,竟然像“说书”一样跌宕起伏。在区文化市场稽查队工作几年,昼伏夜出巡查网吧市场,即便身怀六甲也不让须眉。此间一次意外的车祸险些破相也没能让其退缩。

  在区政协文史委参与《台儿庄运河文化》一书的编纂,或深入乡野阡陌采风,或昼夜不舍地伏案弄笔精心删编,其间不乏独到之处。记得书中曾有我应约撰写的几篇文稿,为了保持全书文风的统一,她对其作了大胆的删改。我不想让她改变我的行文风格,她竟当着多人直接对我发出微词:“知道你的文章写得好,但是我就改了,就不想让你鹤立鸡群,更不能让羊群跑出一头驴来!”你说噎人不噎人?不过,正是那次被噎,让我从心底里有了对她的欣赏,因为多少找到了我为人为文的一点影子来!

  后来,她回到文化局从事文秘和政研工作,此间受命担纲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台儿庄卷)》,好几十万字呢,她字斟句酌,弄得头头是道。再后来,几十万字的大型文史资料集《咱们的诗人贺敬之》,她又是具体担纲编纂之人。此前,作为此书的发起人和编委会成员之一,我提议以《咱们的诗人贺敬之》作为总书名,参与了编纂大纲的拟定并提供部分文稿、图片,还帮助设计了书的封面,此外就再没有参与具体事务。当她将一本厚厚的新书送我之际,我深深地为之折服了好久好久。此书荣获中国第四届“时代风采”征文专著类金奖之后不久,她被提名推荐参评山东省第四届“齐鲁文化之星”。申报并获准的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她参与编辑出版的全市的一些重点文化史料专辑以及她发表的几篇很不错的获奖论文和曲艺作品。要知道,这些可都是她的业余奉献和收获呢!

  打从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获得成功之后,台儿庄一连举行了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作为台儿庄区文广新局社群文化管理科的“光杆司令”,搜集发掘整理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然是她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这个应有之义,她一如既往地将自己的热心、细心、耐心、匠心、事业心和责任心发挥到了极致,走访、接访甚至直接为许多重点非遗项目申报者及其传承人捉刀代笔写自传、做文案、填表格、梳理项目传承脉略,有上百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非遗项目都是由她一手操办而成的。

  在发掘、整理、推介非遗项目并积极参与非博会筹备的过程中,作为台儿庄运河文化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她还主持《台儿庄运河文化研究》期刊的文字编辑工作,接触了许许多多关于运河文化的史料和文稿。组稿、编辑、定版、校对、印刷、发行,任务很繁重,但她却乐此不疲。她说通过积累,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编著一本涉及台儿庄运河非遗和文化内容的专辑。我曾建议她以民盟台儿庄支部副主委和优秀区政协委员的名义,就此写个提案,或能获得一些帮助。何况她已经写过许多提案,促成了好多事关民生的大事。她说这事儿不用上什么提案,提案的立案与办理,到最后一定还得由她来落实。于是,她就默默地做着应该由她做的事儿。皇天不负有心人。于是,就有了这本《老味儿》。

  《老味儿》凝结了庆敏几年的心血。书中近百篇涉及台儿庄运河地区非遗和民俗文化的资料,图文并茂地记载和传承了台儿庄运河地区传统文化的“老味儿”——台儿庄,史溯春秋秦汉,京杭运河明万历间经微山湖改道东流经此,漕运鼎盛数百年经久不衰,“台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绕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为峄巨镇”,居“峄四十集镇之首”(语出《峄县志》)。此间,东西南北各地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此广为融汇碰撞,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台儿庄运河文化主流。作为这一主流中泓泓溪流的诸多传统文化,犹如一块块“大骨头”,经她热心、细心、耐心、匠心地采买、浸泡、清洗、砍剁、再清洗、入锅、熬煮、下料、调汤……成就了一锅颇具“老味儿”的“骨头汤”,其独有的存史价值、欣赏价值、传承价值,自然就是其丰厚的“营养价值”之所在了!

  《老味儿》的内容大都很老,但《老味儿》作为一锅 “骨头汤”,其熬煮的火候如何,“老味儿”浓厚的程度如何,是否能爽众口,只待读者品鉴了。

  信笔所云,遵嘱作序,却又不像序,那就权作序吧!愿其成为《老味儿》这锅“骨头汤”中的一片“干姜”,一并供大家随意咀嚼……

  袁袤翔

  2016年“三八节”于台儿庄

 

【附:沈庆敏创作图志】

沈庆敏山乡采风

沈庆敏采访草编技艺

沈庆敏采访鲁南地质遗迹

沈庆敏考察古碑记

沈庆敏采访古村落遗迹

沈庆敏采访地方著名收藏艺术家

沈庆敏考察大运河碑记

沈庆敏赶年集采访民间手工艺人

沈庆敏乡野采风

沈庆敏乡野采风

沈庆敏访寻散落田间的古碑

沈庆敏在山村拍照

沈庆敏在大众网枣庄拍客团成立现场

沈庆敏采访非遗项目蚕丝被制作技艺

沈庆敏是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文博馆员,抗战胜利日期间接受电视采访

沈庆敏在山村体验农妇生活

沈庆敏采访地方历史名人贾三近的家世

沈庆敏在中国台儿庄首届运河文化研讨会上

沈庆敏在中央电台爱在乡村文化下乡活动现场采访

沈庆敏体验农耕风情

沈庆敏作客枣庄大众网

沈庆敏作为优秀政协委员,参加枣庄市电台“市民热线”节目与听众互动

沈庆敏:最是书香能致远

沈庆敏: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