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外贸易的利弊影响
“5.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变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就这一点说,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在这里,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作为比重提高的劳动来使用,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难度的劳动来出售。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对象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1]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利弊的论述,对于当前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提高我国出口贸易技术含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马克思认为,技术进步所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对外贸易中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其一方面表现为贸易出口国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使高技术产品销售量得到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这些高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由此可见,从现代贸易发展情况来看,真正具有竞争力的贸易优势主要体现在出口国通过技术进步,生产的贸易产品具有成本低、不可复制的优势,只有具备这种优势的出口贸易才能使出口国受益最大,并且在国际上也不容易受到其它国家的反倾销制裁。从我国目前贸易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以廉价劳动力为依托的低端贸易,基本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可言,要真正地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出口贸易技术含量,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2.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的国际贸易
“1.如果大自然对两个不同地区赋予不同的生产要素,那么,两个地区之间生产商品的相对成本一般是不同的。2.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物品会按照介乎于两个国家开始贸易前的国内成本比例之间的价格比例来交换;3.每一国家将专业化于它具有比较利益的商品,并且出口该商品的多余部分,从国外换取进口;4.每一国家均受到贸易和专业化的利益:美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比它在国内用食品转换得到的更多的衣服;欧洲用衣服换取食品比它在国内用衣服转换食品得到更多的好处;5.当物品多于两种时,比较利益的原理同样适用;6.三角贸易中,双边之间的贸易可能会出现许多不等。自然条件禀赋所决定的。”[2]
萨缪尔森关于自然禀赋差异而导致的国际贸易论述,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贸易假说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供给的假说基础之上的。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供给的,就此而言,如果国际贸易发生在一国以可再生的劳动产品与另一国以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做交换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这种贸易是合理的,其实,若从资源不可再生角度进行分析,这种贸易是极不合理的,因为其是以牺牲资源出口国的资源作为代价的,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种贸易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1.贸易保护
“错误规定的关税或限额,不但不会帮助一国“被保护的”劳动者或消费者,反而会减少他们的实际收入,因为限额或关税使进口货物昂贵,而且使整个世界的生产能力降低。各国会由于保护主义而遭受损失,因为,被减少了的国际贸易会消除专业化和分工所固有的效率。”[3]
笔者认为,所谓关税的限制并不是指一刀切的控制,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国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因此,对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征收高额关税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合理地引导消费。从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互惠的具体体现来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互惠应该体现在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之间的互通有无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生产要素中技术元素的出口,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2.关税的各种影响
“征收关税有三种影响。刺激国人低效率的生产;要求消费者很不经济地削减他们对征税物品的购买;增加政府的收入。”[4]
萨缪尔森关于征收关税对于经济影响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实行自由贸易,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本国居民的福利水平。鉴于自由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当前我国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自由贸易的方式,增加企业竞争压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3.关于关税利弊影响的争论
“关税抬高了进口物品的国内价格,在导致国内生产增加的同时,使消费量和进口量减少。限额的影响与此非常相像,而且它还使争得进口许可证的企业的收入减少。3.关税导致经济上的浪费,一国经济由于国人消费量的减少以及资源耗费在缺乏比较利益的物品上而遭受损失。这些损失一般而言大于政府的关税收入。4.大多数赞成关税的论点不过是某些压力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而寻找的借口,因而经受不住认真的分析。只有三种论点是例外:1.贸易条件或最优关税原则上能够以牺牲其贸易伙伴为代价提高一国消费量;2.在动态的条件下,关税可能使一国经济的就业更为充分,但是,货币和财政政策可以较少的效益损失达到同样的就业目标;3.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唯一具有实际重要意义的例外是:幼稚行业需要暂时性的保护,以便实现它们真正的长期的比较利益。”[5]
一般而言,关税加在廉价的生活必需品上,虽然会提高本国居民的生活成本,但鉴于一些出口国出口商品的刚性供给,因此,关税最终会通过价格传导的方式,转嫁给呈供给刚性的出口国,就此而言,关税是进口国对于出口国的又一次盘剥。就出口国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和优化商品出口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增加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需求弹性。
4.比较利益贸易学说
“比较利益学说原理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那些自己拥有最高生产率的商品提高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各国专门生产他们拥有最高生产率的那些商品。比较利益原理表明,即使一国所有物品的生产效率都绝对高于其他国家,这种专业化也有利于所有的国家。如果各国专门生产他们拥有比较利益较高的相对效率的产品,那么,贸易将给所有国家带来共同利益。”[6]
根据萨缪尔森的论述,在比较利益原则指导下的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使贸易双方都受益。但是这种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承认即有社会分工的现实基础之上的,如果按照现有的国际分工进行贸易,虽然在短期内会提高不发达贸易国家的收入水平,但就长期而言,在即有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一方面会造成不发达国家对于发达国家严重的贸易依赖,另一方面也会形成“强者恒者、弱者恒弱”的贸易竞争格局。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在发展一般贸易,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多问题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加强教育、科技投入的方式,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实现出口贸易结构的转型和优化升级。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赶超。
5.出口对于本国经济的影响
“出口和对外投资的增加同国内投资的增加一样将会对国内的生产和就业产生扩展性影响。”[7]
理论上而言,如果这种商品出口换来的只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价值,这个货币在国际上不能购买与本国生产或消费形成相互补充的商品,那么,通过商品出口所换得的货币就不能通过生产要素扩张的形式,对于本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而会由于国内货币供给的增多,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264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429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401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1440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452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395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7]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1466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