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几个紧迫问题的社会误读及经济学解析


 (今日讲座稿整理)

当前经济几个紧迫问题的社会误读及经济学解析

                     止观(本名:赵渤)

 

今天,我们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实体经济,一个是互联网虚拟经济。

这两个问题都来自社会热议的一些现象。

 

  一、实体企业的退出:正确认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发酵。

      近期,我们屡屡见到实体企业在消失的报道,这种报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资企业加速撤资,如,阿迪达斯,优衣库、耐克、富 士康、西城精密等的漫长名单,二是实体企业退出,包括:著名的百盛系列,玛莎系列等等。。媒体列出了长长的名单。

虽然,这种撤资与实体倒闭在我国开放历史上,并非初现。但是却引起我们的关注。它们主要发生在产能聚集的东部沿海及中心城市。当前

阶段,很特殊,失业问题扩大, 往往会翘动我国 “中等收入陷阱”在特定环境中发酵。特别是时下,漫长的8年危机,这个时机对于现阶段很多问题的避免,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在产能集聚的沿海及中心城市,出现撤资与实体倒闭潮,需要警惕的哪些问题呢?

造成该问题的内因,正是影响我国的中等收入陷阱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认为中国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事实上,它不仅存在,而且很可能已在局部小范围开始发酵。

我们知道,“中等收入陷阱”在后工业化经济的赶超历史上,除了日本与亚洲四小,。是几乎是所有后发展历程经济体普遍面临难以跨越的障碍特别是拉美国家,经历二十几年,至今被其困扰。

什么叫中等收入陷阱? 它针对后发展历程市场化国家,主要有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人均收入与劳动力报酬抬升,推高生产与产品成本;

二是,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未能及时实现转轨。

二者相辅相成的。简单说,一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我们2012年超过6000美元人均产值),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就会遁入停滞或者倒退

表象上看,目前,这两个因素我们目前都占据了。由于人工成本抬升,一些外资开始撤资,转移到东南亚国家,如印尼马来菲律宾越南,南亚的印度,甚至将来也许会是南非北非等地.....成本居高一些实体企业开始退出.。

不过,如何使我们的产业与产品更有竞争力? 解决这种现象,当前出现一种声音,即,大量引进机器人替代人工,这样会减少劳动力报酬推高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对此,我属于担忧派,我担心,大量智能机器人在常规产业中普遍替代人工,而非在企业规模化技术进步中,基于技术经济关系进行采用,或于特殊领域应用,会造成失业潮的蔓延。而时下,我国已经成为机器人进口的最主要的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

最近发现,美国预言帝的发声,还有有关特拉斯仅有150个机器人作业的无人车间,在媒体之间广泛流传,向社会展示了大量输入智能机器人,广泛替代人工,所描绘产业的美好前景,画面充满科技带来的震撼力。有种解释,认为:智能机器人本是科技的进步,大势所趋,技术进步即可以创造就业,无需忧虑! 

我们为此分析下,是否有忧虑存在:一个产业,在伴随技术进步的发展序列中,会基于效率与质量提升以及规模化的要求,寻求技术的变革,它使企业更加规模化系统化且有效率。这个大工业的规模化发展过程,通常经历几个阶段的演进,包括:手动机械、半自动、全自动、数字化、数控中心,智能化数控中心等。我想说的是,我国除了较少的位居前列的先进的大型企业,绝大部分工业企业还处于手动、半自动,还有一定比重的处于自动化,或一定程度的数字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放弃产业由于规模化演进与效率提升要求,所带来智能化技术的变革的技术进步轨迹,在技术较落后的阶段,通过减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降成本,会有什么后果?

我们都学习过西方经济学。这个可以以成本理论中的包络曲线加以描述,它是描述产量与价格随着成本变化的包络曲线,由无数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短期成本曲线构成,描绘为一个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运行轨迹,组成包络曲线。每一个短期曲线,代表某一发展阶段固定资产下的短期平均成本。越靠左上方,生产方式越落后,成本越高,效率越低,这亦代表了我们当前企业所处的阶段。随着技术进步投资与规模化增长,企业短期成本下降,短期成本曲线逐渐向右下方移动,规模与效率不断提升,也就是最终经过数字化、数字中心、智能化等几个阶段发展演进,。企业的规模与效率,在长期变革中中达到最优——处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底点均衡点。

你可以看到,世界上,一些处于这个阶段企业,如,特拉斯、通用、大众等,早已经历了如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没错,在规模化程度上它们完成了全球产业帝国的打造,其智能化技术的变革所带来的规模化效应,可以满足全球市场的覆盖。IBM在上世纪90年代末,其总营业额已经超过俄罗斯GDP总值。

处于包络曲线左上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即是在落后的产能下,通过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成本下降是极为有限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 即使,劳动力可变成本,全部被替代,其对比经过几个阶段技术进步的所形成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优成本,它的降低幅度亦是微乎其微。那么,当你替换掉最后一个工人后,是否还有减法可做?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工业企业失去了几个阶段规模化与技术进步的机会。 而被替代下去的人工,则会失业。你认为,处于低端技术甚至手动落后阶段的产业,会派生出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关联吗?这些劳动力是否会有机会被再次吸纳?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则面临着失业潮的出现。中等收入陷阱,则会被我们自己设置的杠杆主动撬起,经济会走向停滞。机器人战略对于美国而言,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前,在我国现存的产业中,多数工厂、车间都还普遍采用手工作业,手动机床,半自动化加工设备,它距离德国工业4.0标示的智能化阶段,在技术变革阶段,差距了四到五个阶段..。事实上,不少人所预想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综合一揽子的新兴产业,并不会因为机器人的引入而广泛出现。最近十几年,我国家电、机电等产品等贸易中增长很快。但是,我国出口产品目录中,还很多列入工业品栏目的出口商品,它们是,铁钉、榔头、菜刀、剪刀等。

在什么情况下,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能够带来对应的就业亦均衡增长呢?它需要自有的核心技术在产业中的投入所带来的变革,以及拥有自助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智能化前沿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广与应用。因为,技术进步与产业配套内在要求,会要求相关联的产业,均衡同比例成长。派生的相关联产业会吸纳劳动力,抵补因某产业技术进步而游离出的过剩劳动力。这个供需结构是均衡的,因为,大自然与宇宙是均衡的。

机器人作为智能技术中的很小一项。进口,而非自主研发与自主发展的智能技术,是很难构成技术经济关联下多元新兴产业生成的条件。失业潮,则会不可避免。

历史上,一直以来,我国在设备制造与生产,甚至存在不敢主动研发或生产先进设备的情形,比如,数字化加工中心,因为,我们的生产它,往往在国际市场没有人购买,客户会选购德国的产品。这时,很多企业继续维持现状,甚至比如,会保守的选择生产手动半自动机床。因为,他们认为手动半自动的机械设备,还是可以主要出口给越南、缅甸、非洲等国家的。所以,很多企业不敢冒风险,不敢主动跃升,这成为我们被发达国家越拉越远的一种风险酷掣。这样,传统产能逐渐成为不可移作他用的大规模的沉淀资产,积累下来。。。。

记得网络一直流传韩国国民主张购买本国商品,推进工业体系的跃升的激励例子。事实上,后发展历程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多数都具有这种民族文化的,包括,岛国日本。

  

我们需要反思: 当前,我国最大的问题是,一个是自主技术的研发、进步与民用化,二就是就业问题。

拿外资撤资与实体退出潮来说。这些问题主要发生在产能聚集的东部沿海及中心城市。撇开产业关联带给中西部的影响。沿海及中心城市是中西部劳动大军与流动人口大规模流向的地方,其收入为中西部家庭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供需失衡角度,这会将风险传递到内陆地区

因为,劳动力将工作报酬,汇回中西部供养他们的家庭、父母与孩子的生计。从收入角度,它构成中西部最基本的社会开支,亦是中西部市场需求的主要内容。我曾做过统计,在我国,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内的家庭,基本的消费支出倾向在占总收入的比重在70-90%之间,而达到1500-3000元/月,消费倾向则在50-70%之间。这是中西部普遍的收入水平。这种消费支出之外,剩余的是农户农业再投资的主要来源,已经所剩无几。历次危机经验表明,往往危及的久拖不决,会伴随粮食与农业问题的出现。

时下,我们作为粮食纯进口国,还不能自给自足,每年缺口“2000-3000万吨,大豆进口占据世界贸易流通额的七成比例,粮食播种面积缺口达20%”,同时伴随转基因作物的一些反映,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亦是很高。

经济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把控风险,是当前阶段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

 

  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未来经济的秩序:新经济规则,谁来颠覆

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就是互联网服务链与未来经济规则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很多人,因为德国工业革命4.0 美国的"新硬件革命”的震撼体验,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是否过热”受到质疑与争议。

那么,互联网经济环节,我们该如何对待,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该有怎样的作为呢?

事实上,我们需要给与互联网软服务链,以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或是把握未来经济中流通服务贸易规则制定的重要厄口。

什么是未来经济呢?美国知识经济研究大师跨斯比特,是一位曾经影响美国内阁几十年的全球战略的头号智谋。其以新经济新业态(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创新经济,四位一体)的特征,描绘未来的经济秩序。

他认为:未来经济社会,是以“家庭、个人及小微企业为基本商业单位”所布局的一种经济秩序。因为,随着网络经济深化,经济生活日常化国际化,会覆盖到社会每一个人,不管它是大中企业、小微企业,抑或是家庭或个人,在网络终端的地位与机会皆等同。这样,它将预示一个无限大的市场,无限多个体单位,以独立商业主体或者信用主体的形式参与进来。在很多领域会引发颠覆性的变革,比如,虚拟货币,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等等。那么,网络服务链则作为战略性的“中间”环节,会为此提供标准、提供平台、提供安全、提供解决方案、提供服务,为此制定规则。

在网络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新经济业态,实际,早已掀开了一角,或者说是我们正面打开着的端口。全世界在向这个端口接近。

它的战略价值有多大?事实上,可以说它是美国于全球成功推行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规则后,所拟获得的一项终极的利益所在。

所以,美国在TISA谈判中纳入了围绕跨境数据流动与信息及通讯服务的“未来服务”选项。它第一次在官方文件是以“未来经济中一些不可测的一些服务领域”作为官方用语,正式出现在美国主导的TISA的磋商协议中。美国主导的TISA谈判延续了WTO服务贸易谈判,所涉及的四大领域,是一项服务贸易弥补性的磋商,包括:除了市场准入与国民待遇,更主要的是,跨境的数据流动、国有企业与未来服务上。在内容上,TISA目的是适应了信息经济以来,所要求的服务业领域开放的规定,包括:信息与通信服务(ICT),金融服务、运输及物流服务等(包括:海上运输及国内管制、空中运输服务、快递服务、能源服务等等领域),以及一些未来经济发展中未知的流通领域服务。当然,亦有专业技术人员与商务人员服务。

其中,跨境数据流动的磋商。将无限的增加数字与电子服务的的提供空间;这个空间是各个国家放开其内部数字化服务市场。事实上,美国通过制定规则的影响力干预能力在下降。因为,阿里巴巴等的成功是在本土文化下产生的。而在各文化圈层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服务链或平台,体现出更易于链接以个人为主体的商业单位。

未来服务,是指国际贸易谈判如何解决“当前不存在”,但是随着发展可能形成的服务。其达成,直接效果,美国的信息服务业将协同贸易、金融、流通、物流、技术服务等诸多领域携带的变革,在各国长驱直入,全方位覆盖。为此制定规则。

可见美国已经表现出,希望在未来经济领域战略性变革来临之前,寄希望于通过预先磋商,将规则制定下来。事实上,美国当前推动的TPP与TTIP与TISA三大体系中,最终是以TISA达成终极利益。因为在WTO诸多议题进展不畅下,美国绕道TPPTTIP两条线推进它的计划,最终还是回到WTO服务贸易GATS补充磋商——TISA完成它的目的。事实上,很多领域,如,农产品贸易谈判不畅,但是美国独独提炼出TISA围绕数据、电信及信息领域跨境流通加强磋商,并提出未来未知的服务。可见美国实现其终极目的表现极为迫切。亦预示该领域商机的无限

 TISA的达成,将会使各国境内的“个人家庭及小微单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向美国开放,新型的交易模式与规则将逐渐产生。

    目前,随着以“个人家庭小微单位作为基本商业单位”的一些特征逐渐,很多面向未来经济领域的颠覆性争夺敞口已经开始形成。

比如,现在西方热炒的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即是建立在这种以个人为核心单位,对传统银行服务具有颠覆性变革与替代领域。它是一个分布性的数字化信用金融体系,以网络终端每位独立个人的主体信用作为交易活动记录的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替代传统银行的诸多工作。

目前,西方的银行正在尝试这种技术。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联合银行等42家银行,开始投入合作。而去年下半年成立的区块链联盟R3CEV,正在为这些银行创建区块链代码与协议。南半球,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亦认购了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数字资产控股公司“的1500万美元的股份。

     随之而来,有关未来经济规则制定与变革,还涉及到,流通、技术、安全、解决方案、中介标准等等,新的经济业态的各个领域,将使各个领域的变革风起云涌。

可以说,除了全球金融规则之外,信息数字化领域规则的制定,是美国掌控全球规则的。筹谋已久的, 另一个战略棋子。

当前,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网络服务链发展上的某些优势,奥巴马说:“不能让中国来制定规则”。事实上,历次科技与产业革命中,规则的事,我们确实什么也没做!虽然,搭便车虽有好处,坏处是如果美国经济一萎靡,我们就会如印度软件产业,经济会很快被拖累。我们是否在这个战略阶段转身,而拱手相让?

 

   未来经济新秩序下,以“家庭、个人、小微企业为基本商业单位“,不仅强化了个人主体的地位,同时亦对管理组织模式的变革提出挑战。

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圣人不以人治天下,以天下人治天下

 

互联网服务链正在积极介入这种变革,在很多领域正在重新构建新的秩序。该如何迎接新经济新业态所带来的商机,如何迎接各个领域规则争夺战与技术变革的挑战?!

总之,规则,谁先掌控,谁先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