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两会”,金融证券市场都会受到格外的关注,今年同样不例外,总理记者会上金融证券市场能成为首个提问的问题即是最好的证明。金融证券市场是重发展创新,还是重防范风险,或许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但防范风险却应该是其永远的主题。没有必要的风险防范,所谓的创新也好,发展也好,都将丧失基础。
中国证券市场诞生20余年来,其能有今天的规模与影响力,与创新发展密不可分。而且,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市场发展堪称超常规。其中,有我们借鉴境外成熟市场的因素在内,更主要的是结合A股特色推出的创新举措。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创新,A股市场能有今天的模样。
比如券商曾经遭遇到行业整顿之痛,像南方、华夏等当年的行业“巨无霸”都因为违规而成为历史的记忆。靠“天”吃饭的格局,迫使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而为了提升券商的生存能力与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质押担保、融资融券等创新型业务应运而生。券商也从此前的频现行业性亏损,成为盈利较为稳定的行业。而在盈利稳定的背景下,整个券商行业不仅获利了更好的发展,整体而言,其运作也更加规范,像此前铤而走险的违规事件也少有发生了。
夸张点说,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但证券市场的创新也应该是有度的,更应该切合A股的实际,否则创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还可能带来伤害。熔断机制即是最好的例证。今年1月4日,熔断机制开始正式生效,但当天该机制即开始“发威”,1月7日,熔断机制再次显灵。新年短短的四个交易日,沪深300指数就因四次触及阈值而熔断。而且,因推出了熔断机制,实际上在指数首次触及5%的阈值后,也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恐慌,导致市场出现踩踏惨剧,也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对于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而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但防范风险无疑更重要。去年A股市场走出“过山车”行情,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无疑是长远的。而其中问题的关键,则在于风险防范做得不够。像场外配资等问题不是在指数上涨至高位时才出现的,但监管部门的清理工作却明显滞后。事实上,当股指涨至高位时,不仅场外配资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大,其对市场的杀伤力同样被放大了,后来股市出现的暴跌,场外配资无疑是“导火索”,个中的教训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要应对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比如像去年的股灾),还要时刻提防自身的投资风险。从以往的案例看,即便是在大牛市行情阶段,也会有投资者赚了指数不赚钱,甚至是亏损的。这其中,控制投资风险就显得很有必要。
A 股市场的一大特色即为牛短熊长。如何防范风险,不仅是作为市场监管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也是作为一个投资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的市场需要创新,但我们的市场更需要防范风险。市场在创新中发展,但也要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创新。如此,创新才会对市场形成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