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考试与今后的职业是否矛盾


 

 

 

记得第一次给二中的文学社讲作文课的时候,一个学生曾给我写过一个纸条,问功利性的考试与今后的职业是否有矛盾?初看我惊诧了一下,没想到作文课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没想到高一的学生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

这的确是一个摆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问题,虽然不是新问题了,但是对于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来说,依旧是一个新问题。我觉得这个同学挺善于思考的,因为她已经意识到了我国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让她困惑过,也可能让她迷惘过。

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刚刚看过一段视频,美国的副总统拜登在一个讲话中说:中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大过我们美国68倍,但是我敢问,有哪一个创新的项目、创新的改变或是创新的产品是来自中国的?我想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让中国人脸红。拜登的话击中了我们的软肋,在五四时期我们还有过一些科学大师,但最近30年来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师级的科学家,而与之相比较的却是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呈几何级增长,国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想提高国民的尖端科技,但是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常常是抄袭、为了科研经费勾心斗角的新闻。很多科学家的精力都用在升官发财上了,“大师”出现空白也就理所当然。我想拜登的话既是警钟,也是号角。

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学生的问题,回答起来其实时很无奈的。我告诉她,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来看。按不矛盾来看,就目前的社会环境,没有好的成绩,便上不了好的大学,以后没有好工作,得不得社会的认可。按矛盾来看,考试成绩好,上好大学,并一定能代表他以后的工作出色,也许还会成为一个腐败分子。所以,不功利性考试的前提是你必须有生存的本领,比如韩寒,比如郑渊洁的儿子。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作为普通老百姓,你只能按部就班的在应试教育的规则里游戏,否则就只有处处碰壁。

不知道那个学生听明白了没有,也许我讲得不对,也许很浅薄,但是从我的角度,也只能这样讲了。但愿那个学生以后能从应试教育的规则里跳出来,找到一个好的职业。2016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