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将国民收入再分配对于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效应。具体言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边际消费倾向在居民之间的差别
理论上而言,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边际消费倾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由于基本消费品(主要表现为对于衣食消费)还不能满足全体居民的消费需求,就低收入群体而言[1],其对于基本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高收入群体对于基本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其对于超出基本消费品之上的消费品(主要表现为住、行消费,这里称之为中级消费品)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在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鉴于基本消费品已在全体公民之间得到普遍满足,低收入群体对于基本消费品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对于尚未获得满足的中级消费品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高收入群体鉴于其对于中级消费品的消费已经满足,因此,这部分收入群体对于中级消费品的消费倾向较低,而对于高端消费品(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娱乐)的消费倾向较高;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鉴于低收入群体在中端消费品的消费上基本得到满足,因此,其对于中端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对于高端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就高收入群体而言,鉴于其已在高端消费品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因此,其对于高端消费品的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对于更高端的消费品的消费倾向相对较高。总体来看,在一个静态时间点,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在同一消费品上存在的消费倾向各不相同,低收入群体在低端消费品上的消费倾向较高,高收入群体在高端消费品上的消费倾向较高;在一个动态时间点,同一收入层次的居民对于同一消费品在不同阶段的消费倾向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倾向较高的产品,主要体现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的消费升级产品。
2.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提高弱势群体的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居民之间在劳动能力、技术、管理以及可支配的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受边际消费倾向影响,一些低收入群体在基本消费仍未满足的条件下,无力增加新的消费,而一些高收入群体在基本消费品的消费上已经得到满足,受消费刚性影响,其一方面不可能进一步增加基本消费品的消费数量;另一方面,其对于超出基本消费品之上的更高形态产品的消费数量也相对有限。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会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提高收入层次较低的居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这部分居民对于基本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通过刺激消费,达到拉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还具有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征收所得税的方式,保证经济增长质量。从所得税的征收依据来看,所得税主要是对市场主体在一定经营期间所取得的利润进行征收的税种,理论上而言,一个市场主体如果在经营期间能够取得利润,说明该市场主体生产的产品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是有效产品的生产,该市场主体通过生产经营,可以获得正的财富积累。当然,在一定时期所有的营利企业之间,鉴于企业生产产品的先进性差异、管理水平差异以及市场需求差异等方面因素的限制,企业之间实现利润的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也各不相同。而从流转税的征收依据来看,流转税是对经济活动征收的一种税,即只要有经济活动,不管其盈利与否,政府部门都可以对之进行征税。理论上而言,在流转税为主导税种的条件下,政府部门为了获取较大的税收收入,一般会首先考虑经济活动的总量规模,其次,才会考虑经济效益。因为,在经济活动总量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根据流转税的征收规则,政府征收的税收规模就越大。这样,在政府对于经济干预程度较强的环境下,一些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行为就会时有发生,一些污染的投资项目也会被政府所默许。鉴如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发展总量,因此,在流转税为主导的税收体系下,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大行其道。政府为征收流转税而采取的上述措施,虽然短期之内有利于税收的增长,但是就长期而言,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无疑是有害的和不可持续的,其一方面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也会使政府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源不断减少。而在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下,鉴于所得税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经济效益相挂钩,因此,在一定时期内,若企业经济效益好,则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就高;反之,则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就低。在政府对于经济干预较强的条件下,为了取得更多的以所得税为主体税源的税收收入,政府必然会采取措施,扶持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发展,而抑制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发展。鉴如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一般与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一些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朝阳行业,其经济效益较高;而一些即将被淘汰的夕阳行业,其经济效益就很低甚至出现负的效益。就此而言,政府在一定时期所取得的所得税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基本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鉴如在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下,政府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不符合经济发展方向的落后企业必然不会得到政府的刻意扶持,从而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被淘汰。政府也不会去刻意追求经济发展总量而进行大量的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其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因此,在以税收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科学地设置税种结构,发展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收体系,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向变动,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扶持一些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发展,财政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扶持这些产业的发展[2];而对于一些夕阳产业,财政可以通过减少投资或在税收上采取调节措施等方式(如减少税收优惠等),来抑制其发展。由此达到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