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
陈柳钦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质量和品牌已经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信誉和形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19处提到质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提质增效升级,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深入持久地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充分揭示了发展品牌经济的现实意义,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2016年重点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强调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质量强国。《计划》围绕“质量与品牌”的核心任务,分别从“增强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动力”“优化质量和品牌提升的环境”“培育质量和品牌竞争新优势”“夯实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基础”和“实施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计划》全文不足6000字,“质量”与“品牌”却多次频繁出现,其中仅“品牌”一词就出现达45次之多。《计划》的发布,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狠抓质量与品牌建设的信心与决心。
“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质量。“城市质量精神”是城市质量发展理念的高度提炼,是一个城市历史发展、人文传统、城市面貌、社会风气、市民素质、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精神气质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城市市民在质量方面所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质量铸就品牌、赢得市场。一个企业需要品牌,一个城市同样需要名片,没有好名声、好信誉的城市就不可能吸引好的企业。相反,城市有了自己的知名度,有了品牌,就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投资,形成更大的竞争力。品牌不仅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利润之源,也是城市乃至国家的一种竞争战略资源。创建品牌,既是城市竞争的战略需要,更是顺应时代的理性选择。品牌就是生产力、文化力、软实力,更是一种竞争力。品牌对行业与企业来说,是市场竞争致胜的金钥匙;对城市来说,则是城市发展的标杆和旗帜。维也纳—“音乐之都”,巴黎—“时尚之都”,斯德哥尔摩—“梦幻之都”,香港—“动感之都”……响亮的品牌显示了这些城市独特的超凡的魅力。
城市品牌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给人心灵的一种烙印。城市品牌是城市个性化的沉淀,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所引起的顾客偏好的重要识别特征,是城市在长期的经营或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系统合力的体现,对城市受众乃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而长远的影响,能极大地提高了顾客的生活质量,体现城市的生存能力,并可以带动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最终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城市各项竞争力要素的凝聚和升华,并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城市竞争力则是城市品牌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并成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着眼点和着力点。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质量为先”本质上是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体现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质量是城市的生命,关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质量是发展的根本,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没有质量的企业是不会有竞争力的,同样,不追求质量的城市是不会有生命力的。质量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在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中,质量和品牌建设任务重大,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要加快步伐,紧紧围绕质量为先的战略主线,以增强企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城市质量品牌追求的是长期的存续和发展,是持续的竞争力,而非短期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要高举质量品牌发展的大旗,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充分地挖掘城市蕴含的潜力与能量,把城市最核心价值以“高质量、优品牌”的形式展现给世人,再通过宣传使“质量立市、品牌兴市”深入人心,形成质量和品牌张力,凝聚成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动力,并通过从“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品牌型”城市发展道路,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构筑起城市发展新的核心动力和竞争优势,赢得未来主动权。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