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慵懒官员不作为的治理仅凭自觉不行
李华新
身份证换证竟历时8个月之久;对滥用农药的蔬菜进入市场不闻不问……日前,广东省纪委通报7起典型问题,一些干部因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受到问责处理,再次给那些“作风病”患者敲了一记警钟。(2016-04-24 08:20:30 |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反腐高压态势之下,贪官纷纷落马,治吏越来越严,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却仍然突出。有担当不足不敢为的,有动力不足不想为的,有能力不足不会为的,尽管表现不同、成因各异,但造成的结果往往是相似的——损害了群众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导致发展机遇丧失、各种问题堆积起来。贪官蠹虫固然危害不小,但这些“太平官”“庸懒官”带来的负能量也不可忽视,其危害性有时甚至比腐败更严重。正因如此,治庸治懒的呼声一直很强烈,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现在有些地方的官员,态度消极,不作为的现象比较严重,好像是我不干事,只要是自己不贪不占,做个清闲官就行多干事没有什么好处,尤其是一些官员感到进步的希望不大了,也就得过且过了。因此这些官员的存在已经不是发展改革的动力和领头人,而是成为一种负面的东西在蔓延,严重影响了各级各部门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地方甚至愈演愈烈。然而,长期以来,干部管理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干部不犯原则性错误,不违法乱纪,就不用动真格进行处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对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再也不能听之任之、轻轻放过,而应依纪依规严肃处理,这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也明确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等。这些政策举措,都释放了明确的政治信号。
你可以不作为慢作为,不可以乱作为,但是既然是你不作为了,不愿意作为了,那么你屁股底下的位子就让别人来坐呀。“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则。。而且是用什么自觉性来作为督促他的办法是不行了。而对于干部的考核机制,也是应该真正的考核,而不是温情的走过场的。再加上监督机制、问责机制的真正建立和实施,相信这些受党教育和培养多年的干部,不至于愿意成为百姓所不愿意见到的慵懒官吧!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