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精英大学毕业生很多都进了金融业?


进入精英大学学习一直以来就被看做是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起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最优秀的大学(如常春藤盟校)中,毕业生的择业选择往往惊人的一致。在这些学校中,将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金融业、咨询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表于《教育社会学》的《职业漏斗机制:精英学生是如何学会定义并向往“高声望”工作的》一文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my J. Binder和Daniel B. Davis,以及杜克大学的Nick Bloom三位作者就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教育-职业过渡研究的不同取向
 

在社会学研究中,高等教育和职业获得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就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很多学者采用了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取向,强调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背景性因素对其教育获得以及职业获得的影响。这种基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研究取向存在着一个重大的缺陷,即忽视了学校对于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而也遭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与反对。
 

与强调学生自身背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取向不同,文化主义和新制度主义这两种研究取向都认为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经历对其职业期望的形成与变化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文化主义的研究取向较为强调雇主的招聘活动,认为精英大学中的招聘活动会让学生逐渐感觉到有些职业较为适合精英大学的学生,而有些工作则往往不符合精英大学学生的职业预期。该观点也得到了一系列经验研究的支持。

新制度主义的研究取向也认为学生的职业期望不仅仅受到自身背景的影响,但该研究取向更强调精英大学的组织环境的作用。在新制度主义者看来,虽然精英大学的学生在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精英大学学习的经历本身就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取向也认为学生在大学校园中的经历对其职业期望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研究设计
 

在本研究中,三位作者即综合利用了上述文化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研究视角对大学生的校园经历和职业期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对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56名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三位作者认为,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同为美国的精英大学,在校园文化、教育理念等方面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着一些差异,因而通过对这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研究,他们可以对精英大学学生职业期望的形成机制进行综合而可信的探讨。
 

研究发现
 

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三位作者发现,虽然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职业期望方面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在斯坦福大学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哈佛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进入金融业或咨询业工作),但两所大学学生的职业期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校园中的流行话语和招聘活动的影响,并且学校对于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是独立于学生的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以及具体的学校环境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校园活动和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存在着四种作用机制。
 

机制1:新入学学生职业规划的不明确
 

在刚刚进入大学时,学生往往对于未来有着很高的期望,但却很少有具体的职业目标。因此,他们在进入大学后很容易受到学校的流行话语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当身边的同学谈论金融业、咨询业或者某些科技企业时,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这些流行话语的影响,产生了了解这些行业的欲望,甚至萌生了进入这些行业工作的想法。

机制2:疯狂的招聘活动
 

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新兴的科技企业往往非常重视在精英大学中开展招聘活动。这些招聘活动自然会吸引到学生的关注,也引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一方面,学生害怕错过进入这些企业工作或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他们也将进入这些企业看作展示自己能力的途径。同时,这些招聘活动也会对职业规划尚不明确的低年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看到学长学姐为进入这些企业而竞争时,低年级的学生也会产生进入这些企业工作的向往。

机制3:内化的职业声望体系
 

招聘活动并不能完全解释精英大学学生的职业偏好,这些学生之所以倾向于进入金融业、咨询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作还因为这些工作更符合他们心中一个好工作所应有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些工作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这些工作符合精英大学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在学生看来,这些工作即不会辜负学校对于自己的期望,也可以减少自己未来所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因而对这些职业的评价也相应较高。

机制4:职业声望的评价标准
 

在精英大学的学生看来,一个企业是否在精英大学开展招聘活动本身即是评价这个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学生眼中,企业在校园中开展招聘活动本身也是企业为雇佣高水平人才而在进行竞争。也就是说,经常在精英大学开展招聘活动的企业往往也更为适合精英大学的学生;相反,不在精英大学进行招聘的企业在学生心中的评价也较低。因此,金融业、咨询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校园中开展的招聘活动不仅仅会提升学生进入这些行业工作的意愿,还在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对于其他行业的评价。这也就进一步使得精英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进入这几个有限的领域工作。

通过对上述四种机制进行分析与说明,三位作者生动地刻画了精英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期望的影响,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职业期望的形成不仅仅受到家庭背景等个人因素的影响,与学校的文化与制度环境也有着深刻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不仅仅起到了帮助我们理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机制的作用,也加深了我们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介绍文献
 

Binder, A. J., D. B. Davis and N. Bloom (2016). "Career funneling: How elite students learn to define and desire ‘‘prestigious’’Job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9(1):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