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创新型社会却总难有质的突破?
-----在河南一家企业探索创新途径时竟然说这里从2008年开始就主打创新牌的感慨!
汪华斌
跟随一位朋友到河南一家企业咨询,发现现在的企业困难再也不是单一的质量管理问题了;就问这家单位负责人,为何不及早推创新来保证企业的后劲呢?谁知这家单位负责人说河南早就大力发展创新,所以口号铺天盖地;而且上级领导还真的实地考察过,结果依然还是河南经济转型难;企业产品与技术创新难,所以才造成经济困难。
我看到在很多省份对“一带一路”战略理解不深刻之时,河南省却对外公开了自己的深刻理解;那就是沿着将河南省的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供应链,把河南构建成内陆开放高地、“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等这样的目标。如:郑州黎明重工发展互联网+,创建了世界工厂网;中信重工的工人创客群和大工匠创新工作室走在了央企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前列,与海尔、华龙一号、三一重工等企业开展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可谓争芳斗艳;众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创新,被总理誉为“高手在民间”;郑州跨境电商发展创造了在全国推广的郑州模式——“1210”模式,被总理誉为河南人吃了第一只螃蟹。
为何有这么多创新型企业的河南,实际创新环境并不好;如“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低质煤低温热解提质提效技术”是河南的原始创新成果,但最后却其外省形成了规模和产业。要知道秸秆大省就是河南,可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却在外省;说明创新的确能出成果,但成果变成生产力的体制不力;自然生产力也就没有质的突破了。原来这就是创新型体制与创新型文化的问题,举例说明如果武钢想创新;那就意味着钢铁系统上每个环节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迷恋上了创新,并真正通过专业技术的创新;因为创新不是局部改进,而是整体功能性的改变与系统结构性变化;从而创新出一个钢铁延伸出的高品质产品,同时该产品还具有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也就是说如果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人员只惟命是从,就永远不可能创新;从而即使过程中真的有创新型技术人员,最后也不可能出成果。即使局部出了成果,最后也可能如同河南那样创新成果不被领导认可;最后还是无法实现创新。这说明在我们今天这各级领导都是最高技术权威的社会,别说他们忙于公款吃喝玩乐而没有时间创新;就是他们有时间创新,他们也创新不出成果呀。因为创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痴迷不悟,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奥秘。如果没有这样的奥秘,为何历史上的发明全都是那些痴迷不悟的科学家的专利呀。
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最先改变的就是人才观念,那就是权力与人才紧密结合了;于是任何单位负责人绝对是单位技术职称最高的人,而且还美其曰是节省编制。在这样的大旗指引下,行政权力与技术权力正式合二为一了。我原来的文章说过,领导成为技术权威后又因为没有真正的权威于心;所以摹仿与复制成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技术人员创新成果的唯一途径。试想领导根本没有时间来消化技术,而执行的技术人员有不理解技术;结果这摹仿与负债的创新绝大部分成为了假冒伪劣。然而即使如此,我们社会竟然还是按照权力大小来评价成果;如三鹿奶粉明明是毒奶粉,可它竟然还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天下离奇的事竟然是我们改革开放后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们社会才各级领导的技术职称越来越高;而社会的生产力竟然却是不进反退。就以国有企业来说,谁担任单位负责人带来了持续稳定地增长的企业境况;全部是急功近利地消费资源与浪费投资,从而造成我们今天社会的国企竟然出现同样的萎靡不振。正因为如此,现在即使创新也不能保证这些国企的发展;因为发展之路全部被形式主义和谋私堵塞了。企业都如此,政府更是疯狂追求政绩的产物;看现在我们社会的政府官员,有谁是没有职称的政治家;全部是有技术权威光环的权力者,结果是更加疯狂的消费资源;从而使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损失。如我老家鄂州市农村,当年我带一个生态建设项目回家乡;谁知当时各级领导忙于引进武钢的球团矿厂,说这是几个亿的大项目而且还是国企;引进后全家乡人都有收入了。当时我持不同看法,结果上下领导竟然拒绝任何人接待我;说我是只想自己而怕家乡人得好处的。这十多年过去了,究竟谁是谁非应该是一目了然;但就是没有人承认错误,所以至今还是拒绝我引进生态建设项目。就如同当年我在武钢发表文章说武钢的发展方向,至今都是那么可行;因为按照我当时的构思,武钢实际早就是国际大型综合性企业了。可事实武钢重用的却是孙文东这样的人,结果陷入困境只好叫武钢人埋单。这也是我们社会的普遍规律,资源耗尽最后只能是老百姓埋单;如我老家不少农村现在已经如此,土地没有了;收入是老百姓自谋出路,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创新。即使我们的治国安民上也是如此,如多少年前我们就从报纸上知道我们在钓鱼岛的主权上取得了胜利;可最近竟然发现我们的钓鱼岛竟然是麻烦越来越大,这难道就是我们社会应该获得的创新胜利吗?
是啊!这些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这些积极改革者实际并不是创新型人才;因为压制发展型人才是这些人的共同点,如武钢的邓崎琳就没有培养出一个创新型人才;倒是提拔了不少孙文东这样的腐败分子,这就是武钢萎靡不振的根源。
创新首先是要保护自然,然后才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所以创新者需要的是务实作风,从而不沾染社会的浮躁风气。此外创新型人才绝对不是人际关系的专家,所以在人际关系的社会如何保护这样的人不受到冲击;这也是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后绝大部分创新型人才都被下岗的原因。一个连生存都无法解决的人,他们还能创新什么;这就是我们社会改革开放前能有创新涌现,而改革开放后创新光环竟然戴到了各级领导头上的原因。正因为如此,这些人的任何创新都不会带来生产力的质的改变;这就是科学。因为科学不是随便就能探索的,这就是我们与国际上创新性社会的最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