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致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化的理论误区


 

理论上而言,我国居民前期在国民收入分配中之所以会出现巨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对于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密切相关。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地借用库兹涅茨和刘易斯的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经济发展初期出现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差距必然会缩小。实践证明,库兹涅茨和刘易斯理论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其使用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如果对之进行盲目套用,不但起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反而会进一步拉大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从我国前期的经济实践来看,正是因为我们盲目信奉库兹涅茨和刘易斯的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正常的,随着农村居民向城市的转移,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殊不知我国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外向型出口贸易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出口贸易一方面技术含量较低,获取的利润较少; 另一方面,出口商品投资者多数来自于外资或合资企业。由此决定了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很难通过出口贸易的方式,积聚充足的财政流量收入,用于发展教育,提高民众素质;用于改善民生,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会因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出口,而外资的突然撤离以及贸易物品的可替代属性,都会使这种以出口为切入点的城市化具有不可持续性。另外,从我国出口贸易所需要的劳动力来看,这些劳动力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他们主要是出卖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都会由于年老而体力不支。受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八十年代后期的青年劳动力供给规模正在减少,由此决定了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为依托的出口贸易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鉴于上述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库兹涅茨和刘易斯的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对之进行盲目套用,则必将贻害无穷。

2.没有正确地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片面地将公平看作为平均主义,而不知道公平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片面地将效率等同于金钱,认为提高效率就是多赚钱,为了多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在市场经济诸多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多误区,例如,在经历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之后,我们对平均主义深恶痛绝,认为平均主义是造成前期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片面地将平均主义与公平等同起来,认为提倡公平就是奉行平均主义。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率,就是一切向钱看,就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经济效益的取得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的取得过程。在片面追求效益、一切向钱看思想指导下,一些掌握资金、资源等优势生产要素的市场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以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特征,在此影响下,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在社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的同时,受片面追求效率等因素的影响,将体现相对公平的教育进行产业化,将医疗行业进行产业化,导致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由此造成了社会公平的进一步缺失,进一步拉大了贫富两极分化的差距。

3.将供求规律看成是作用于市场经济一切领域的规律,认为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供求规律来加以解决。受盲目市场化因素影响,在前期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认为供求规律是作用于市场经济一切领域的基本规律,他们认为,只要依据供求规律法则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就是合理的。根据这一理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以供求规律为指导的现象就是合理的,这些现象主要有权钱交易、卖淫嫖娼、吸毒贩毒、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制假贩假、金融诈骗、金融操纵等。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上述现象,其一方面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国民收入分配不公。从国民收入分配角度进行考察 ,上述行为并没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收入,而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 

4.将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增加GDP,可以不顾居民之间出现的收入差距,甚至不顾居民生活稳定与否。在我国前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就是做大GDP总量,认为经济发展就是要做大GDP,唯有做大GDP,才能更好地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而不考虑GDP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不考虑经济发展结构是否与不断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相适应。理论上而言,做大GDP总量的方法很多,从前期各国的经济实践来看,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技术等方式做大GDP规模,走内含型社会再生产之路;而有的国家则通过资源、资金消耗的方式做大GDP规模,走粗放型社会再生产之路。从我国前期经济发展路径分析,我国前期经济发展更多地是在走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之路,理论上而言, 在资源消耗型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发展GDP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之间是一种不相容的关系,因为,就工业化发展阶段资金、资源及劳动力三个要素而言,虽然增加资金、资源投入是短期内增大GDP规模最为有效的途径,但是其会导致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一些拥有资金、资源的市场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一些仅拥有劳动力的市场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被动地位,由此使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下的GDP增长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容的。

5.受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是一种正常现象。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而言,邓小平同志这句话无疑是科学的,因为发展有前后之分,只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无疑是合理、科学的安排。从实践中来看,我们对于邓小平同志这段话的理解出现了错误,一些人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让一部分人不择手段地先富起来,在他们实现富裕的过程中,不监管他们致富的过程,而是看重他们致富的结果。受此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违法致富现象,最终使“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在经济发展中大行其道 。理论上而言,只有先富者依靠合法途径实现了富裕,才有可能通过产业转移和经济利益传导机制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而违法致富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国家和弱者的财产侵害行为,这种行为的发生只会进一步拉大贫富收入差距,而不会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违法致富者由于担心犯罪行为会被“秋后算账”,而将财产转移至海外,这是他们保全财产、掩盖犯罪的必然选择,由此会导致国民收入(含存量和流量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