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涧青铜器瑰宝 金猴奋起千钧棒 金像


 烟云涧青铜器瑰宝 金猴奋起千钧棒

 

  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有一尊孙悟空高举金箍棒的金像,造型十分逼真生动。由于各种妖魔鬼怪都惧怕孙大圣,很多人把大圣金像作为镇宅之宝。

 

 

   于是不由人想到那句“金猴奋起千钧棒”的诗句。白骨精尽管是那样诡计多端,但终究逃脱不了“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金箍棒”打得粉身碎骨,其所制造的千里妖雾尘埃被扫灭,而使太空得到了澄清。
烟云涧青铜器金猴奋起千钧棒.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作者: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

 

 

  本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是采用借喻等手法,形象地揭示出写诗的目的,蕴意丰富,很有吸引力。诗词语言精练,比喻恰当,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诗借用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内容,写白骨精的生成。用这一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一从”和“便有”两个词相呼应,强调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郭沫若诗中“千刀当剐唐僧肉”的“僧”,指唐僧。他错误地惩罚了斩妖除魔的孙大圣,三度放过了白骨精。但他只是属于辨不清敌友,误把变化成人样的白骨精当做朋友,受了欺骗和蒙蔽,而不是与白骨精同谋陷害孙大圣的。同时,唐僧自己也是受害者。“愚”字点出了这一点。僧与妖一作“犹可”,一作“必成”,十分准确地点明他们应持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诗人相互间的唱和,自古以来频频不绝,但应酬奉承之词甚多。而作为一代伟人的毛主席却不是这样,他在唱和中将自己的不同观点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出来,还帮助了郭沫若更仔细地明辨是非。 
   毛主席在这首诗中层次分明地亮出了他对三种不同的人的各自态度。 
一是对“妖精”即妖魔鬼怪,即全世界一切反动派,应毫不手软,因为这些“鬼域必成灾”,所以要打击,彻底打击,直至全歼。 
二是对唐僧,即中间派,应该“犹可训”即是可以教育好的,可以争取的,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 
三是对孙悟空,这位齐天大圣,当然应该热烈欢迎了,“今日欢呼孙大圣”,只有这位金猴王奋起千钧棒,才能扫除一切害人虫。 
从以上三种态度看,我们不由得又想到了毛主席曾说过的至理名言:“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一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切才好办了。与此同时,毛主席还一贯提倡建立“统一战线”,即尽可能地,最大范围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共同对付敌人。 
所以我们通过这首七律,也认请了“孙大圣”是朋友,“唐僧”是中间派,“妖精”是敌人。
 
 
【附】:郭沫若原诗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读了毛泽东的和诗后,郭沫若当天即用毛诗的原韵,又和了一首七律:

 

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郭沫若此诗,转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和诗好,不要“千刀当剐唐僧肉”了。对中间派采取了统一战线政策,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