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亿元投资额度是利好,怕只是一种臆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7日表示,中国决定给予美方2500亿元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将来在美国会有人民币清算行。为此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微薄发文表示,重大利好消息,有助于A股回暖,但是有代表性意义的上证综指走势依然不振。晚间李大霄微博再度发文表示,之前获批的RQFII投资额度为5017.58亿元,若加上给美方的25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提升至7517.58亿元,增加幅度接近50%,这个利好消息仍然没有引起市场足够的重视。

   今天市场依然没有给足李大霄同志的面子,沪指报2927.16点,跌幅0.3%,深成指报10316.82点,跌幅0.3%,创业板报2186.54点,跌幅0.46%。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1774亿元,深市成交3686亿元,两市今日共成交5460亿元。
     这样一个消息,市场对其反应迥异,是李大霄看错了眼,还是市场麻木不仁,还是市场另有隐忧?笔者是试图去探究一番。
    首先央行授予美方2500亿元投资额度,并不是美方确定要投资中国股市2500亿元,额度与投资是存在绝对不同的,美方获得2500亿元额度,仅仅表示美方获得了在中国投资2500亿元的许可,至于何时投资投资标的投资规模中方是没有限制的,主动权在美方手里,退一步说即使美方全部投资于股票,2500亿元相对于30万亿元流通市值而言,占比也是很小的,对市场影响也是不大的,何况美国机构投资者要求投资回报不高,但风险控制要好,获取的是稳健的长期回报,因此面对中国股市较大的波动,未必就会下手买进,更多的投资方向可能是以国债为代表的主权债券和相对小风险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2500亿元要成为市场天大利好的前提是中国股市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沪股通和QFFI和RQFFI额度不够用,一旦获得投资额度就会快速建仓,从而带动人气,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引用证券时报资料,QFII的总额度变化不大,4月底,这一数字为809.96亿美元, 再往前看吧,2015年底,获批的QFII额度就是810亿美元。到底QFII的额度实际使用了多少, 根据上市公司股东数据,数据宝统计QFII在2015年末持股市值为1043亿元,2016年一季度持股市值为1075亿元,只相差3%。从数字看,公开可统计到的QFII市值没有显著变化,也就是说外资抄底之说并不成立,对中国股市投资也并不感冒。笔者根据上述数据测算,QFFI额度仅仅使用20%左右,RQFFI额度使用情况笔者没有查到很精确的数据,既然都是外资,只不过是一个是人民币另一个是美元,使用额度情况应该没有太多差别,在现有额度依然大量剩余下,就是给予再多额度也是徒劳,不会增加投资股市资金,所以天大利好是呀大打折扣的,甚至难以成为利好。
 
    就是被市场誉为聪明资金的沪股通,情形有点类似于QFFI 。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人民币,已经使用了1300多亿元,还剩1600多亿元,截至昨日,沪股通资金连续17天净流入,不过合计净流入金额208亿元,仅占A股区间成交额的0.27%。沪股通不仅额度剩余不少,净流进资金总量不大,对中国股市影响微乎其微,而港股通资金相对于沪股通资金有点不同,即使从今年1月1日至今来计算,沪港通的总流向是净流向港股比净流向A股多200亿元左右,南向占上风。因此整体沪港通来说,内地股市是出于失血状态的。北上资金远小于南下资金,说明资金总体来说是去抄港股的底,原因看下文。
     因此李大霄同志仅仅看到事情的表面,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过度的看重了额度分配,而没有进一步分析额度投资,进一步探究额度对中国股市的真实影响,这种分析方式是令人怀疑的,结果出现偏差也是难免的。
    我们接着再问一句,外资为啥不看好中国股市?
  笔者认为在于估值水平依然偏高,彭博刊文指出,虽然上证指数在曩昔十二个月傍边跌落了40%,但我国A股的估值仍然大概3倍于全球别的的首要商场。现在,我国买卖所的股市市盈率中值为59,这是美国科技股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都不曾达到过的水平。内地股市是不是高估,那些双重上市的股票就是最好的观察切入点,让人们可以从其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价格的脱节当中看清一切,相同的股票,在内地的价格要比在香港高出93%,最令人瞠目的洛阳玻璃,差距更是达到了634%之多。Silvercres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师程致宇(Patrick Chovanec)强调“中国股市还有很大的下滑空间。基本面很差,而且还可能变得更糟糕。”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分析可能存在不客观因素,国内一些知名投资者也认为中国股市估值依然偏高,但斌就认为,2015—2016年,到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整个估值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截止5月20日创业板市盈率76倍,中小板市盈率58倍,主板市盈率34倍,从市盈率中位数看,依然超过100倍,另外这是ROE的情况,过去十年ROE的走势还是一路下行的。
      外资更看重的股息率下的长期投资回报,更加偏好消费、金融和汽车等,以银行为例。零售银行代表招商银行市盈率A股就要比港股高30%,既然港股估值远低于国内,那么相对应的股息率就更高,以招商银行为例,港股股息率就要比A股股息率高30%,水往低处流,如果资金是水,自然流向港股更多,因此外资有必要抄底内地股市高溢价吗?去香港抄底不是能得到更好的回报吗?至于来内地抄底,更多的是一种短线思维捞一把就走,这是不利于内地股市健康发展的,只会加剧市场波动。
     如果外资利用国内投资者羊群效应,利用市场投资预期,摆出一副抄底模样,趁机高位溜走,而国内分析师还是念念不忘外资抄底,那么后果只能是助长国外资金短期套利,助长国内韭菜的被收割。
  实际上外国机构资金是一个聪明资金,不可能成为冤大头,更不可能成为活雷锋,帮国内投资者抬脚,让国内投资者解套,而让自己高位套牢,针对5月31日超级大阳线,有知名人士认为外资成功抄底,中国中小散户交出带血筹码,养老金错失最后进场机会,笔者并不认可这种判断,外资抄底成功也只是短期表现,中长期而言未必就是赢家,从目前看,最多也就是捡了一个小小的漏而已。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产业资本和高管不断减持,也从侧面说明股市估值依然偏高,没有太多投资价值,只有投机价值获取价差,这样的投资习惯并不适合真正的外国机构资金,所以他们在中国总是裹脚不前,因此一个市场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类资本的减持,是很难吸引到稳健的长线资金进场的,近日行情有所趋好,不过有些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想撤退了。据统计,仅6月份以来的前6天,就有超过60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从所属市场来看,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依然是被减持的主要群体,占减持公司家数占比超八成。6月份以来发布减持及减持计划公告的公司中。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截止6月6日,沪深两市己经有53家公司重要股东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套现金额已超过7.2亿元。统计,自5月10日起,大盘连续15个交易日在2850点下方徘徊,期间上市公司董、监、高增减持净额34.56亿元,平均每日套现2.3亿元。5月31日至6月2日,高管日均套现额接近4亿元。
   最后说一说银行,银行市盈率市净率都很低,股息率都很高,关键在于资产不透明,不良贷究竟是多少,2%、5%亦或10%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不良贷问题何时爆发没有一个人预计得到,经济走势这个L型也是有不同的解读,如果L型走势是往下倾斜的L型走势,那么银行的坏债水平大概率继续攀升,是不是会导致集中爆发引发一定范围内的危机不好判断,即使危机不爆发,就是不良贷继续上扬银行股价也是容易下台阶的,正因为不透明,市场也就无法给其准确定价,所以只能是沦落为一个护盘的工具,很难得到市场的青睐走出趋势行情。就外资来说最担忧的也是中国债务问题,中国经济高杠杆问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信贷问题,这样情况下,大手笔中长线投资笔者认为可能性不大。
    除了股市本身因素以外,中国股市运行也面临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一个是经济增速问题,虽然暂时看,失速可能性很小,但何时触底反弹市场分歧颇大,更为关键的是在经济不振下,货币政策明显转向,虽然看不到紧缩,但已经从适度宽松转为中性已经基本确立,SHIBOR隔夜利率已经在2%位置,十年期国债作为无风险利率已经来到3%。人民币汇率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体上来说汇率是可控的不会出现深蹲式下跌,但波动明显增大,加上某些专家的过度解读,对市场心理影响难以消除,英国脱欧和美联储加息两个幽灵不是飘荡也让市场充满忧虑。英镑暴跌,港币未能独善其身,资本市场跌声一片,港股创下几个月以来最大跌幅,世界富豪倾向于持有更多现金而抛售股票。
   从本质来说,中国股市并不缺钱,缺的是对市场的信心,因为光居民储蓄就高达数十万亿元,只要随便流进市场一点,就远远超过2500亿元,问题是股市本身问题众多,资金总是绕着股市走,不肯进入股市,愿意炒作期货大蒜房子等等,国内的资金都绕开股市,又怎能寄望于国际资金来拯救中国股市,拯救深套其中的中国股民,这不是一种奢望,一种臆想吗?因此加强制度建设远比批复大量额度来得实惠来得更好,股市制度充满漏洞充满不公,批复再多外资也是徒劳,他们只是拿着额度而已,而不会加大投资力度。
    针对某一消息的解读,笔者认为不应该孤立看来看待,否则难免出现挂一漏万,出现偏颇,而是应该放在一个特定的范围综合各种因素来进行解读,这样的话会更加的客观全面,也可能导致预测更加准确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