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愿与分数在录取中的相互关系
考生所考的分数与所报的志愿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被所报的志愿学校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分数很高,命中率极高
确实有这样一些考生,他们平时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在同学中竞争力极强。这样的考生可以选报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而不用太担心其他同学和自己竞争了,但为保险起见,不妨再选一个“托底”的学校,以避免由于第一志愿落选而导致失去了入选的机会。
(2)分数较高,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有这样一些考生,他们成绩优异,在同学中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的考生有一定的拔高能力,可以选报一些录取分数较高的院校,但所报的第二志愿与第一志愿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梯度。由于录取体制的决定,第一志愿作用比较大,所以要特别选择好第一志愿。
(3)分数不太高,竞争力不太强
根据现行的录取体制,这样的考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各院校招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第一志愿学校,切忌盲目攀比和“拔高”,要实事求是,要注意选报一些外地院校。另外,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还可以注意以下情况:
①同样的专业在不同院校录取中所录取的分数是否相近;②相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录取分数是否相近;③在京院校和外地院校的录取分数是否相近;④同是外地院校所处不同地区录取分数是否相近。
2.把准第一志愿
(1)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生源从第一志愿考生中即可录满,特别是名牌院校、热门院校、热门专业一般不招第二志愿考生,因此考生要慎重填报各录取批的第一志愿,如果填报不好,可能这一批志愿都要落空,所以切记,第一志愿是靶心,选错目标,就不可能中的。
(2)大量事实证明,各个院校及各个大学的每个系,都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你第一志愿就报了我的院校(或系科),说明你信任我这所院校,热爱这个专业,我当然欢迎这样的考生。 同时,这样的考生到校后不闹专业情绪,安心学习,这样的考生相关科目好的比例高,成才可能性大。从录取体制上看,随着高校录取体制改革,扩大了学校录取新生的权利,使第一志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了。特别实行网上录取后,第一批录取院校在第一批院校的控制分数以上,调阅考生档案及考生录取与否均由学校决定,遗留问题由学校处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办实行必要的监督。
第二批录取院校,除少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外,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法,即根据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按学校招生人数的120%提供档案,由学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第三批录取的院校,有的地区实行“根据志愿,按比例投档”的方法,有的采取“分段录取”的方法,即在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中,从高分到低分分段,参考考生所报志愿顺序,学校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三批录取院校,不同的录取方法,决定了第一志愿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第一批录取院校的第一志愿最为重要,因为调多少份档案、录取与否,由学校决定,由学校说了算。总之,无论哪批录取院校,选好第一志愿都至关重要。
(3)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依据基本类别,范围内要“稳”,范围外要“冷”。就是说,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二是)选报第一志愿时,不要过高、过专、过热、过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保最后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