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了L型的发展时期,官方的说法叫:稳定增长时期(或者叫习大大说的:新常态)。当然,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过去几年的发展形势确实如此,增长速度放缓,基本在7%上下。但是,如果我们不看总量,把眼光放低一点,放到区域和产业的层面上来,我们就发现有的区域和产业实际上没有增长,甚至有的区域和产业在负增长,只是这种负增长在宏观层面表现不出来,但一到中观层面,问题就特别大。如果我们进一步把眼光聚焦具体到微观层面的部分县域经济、工业园区和企业来看的话,问题就更大了,发展困难重重,生存都面临危机。因此,实际上我国的经济目前概括来讲,就是一句话:宏观上(即总量上)稳定增长,中观层面危机重重,微观层面上持续恶化。
在这样的局面下,习近平主席开出了“供给侧改革”这个大药方。“供给侧改革”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词汇,这和之前国家层面的经济药方都不太一样,之前咱老百姓熟知的都是类似于“改革开放”“四万亿”“降准”“降息”“控制房价”“城乡一体化”“促进xx行业的发展意见”等等。和这些比较起来,供给侧改革好像有些看不懂。今天我们就来深度了解一下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什么呢?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比如说大家都要穿衣服,那么所有的消费者就是需求侧,而衣服专卖店、衣服制造商就是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改的是什么呢?还是拿制衣产业来举例子:以前,大家都认为刺激消费需求就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为了刺激消费,供给侧(衣服专卖店、衣服制造商等)就不停的降价、促销、打折等等,来吸引消费者进行冲动消费,从而提高经济;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意思是制衣厂提高衣服的质量和品质、专卖店提高销售服务水平和营造更好的购物环境,来使得消费者进行理性消费,从而提高经济。当然,在不同的对象面前,供给侧也有可能变成需求侧,比如说衣服制造商是消费者的供给侧,但对于布料供应商、纽扣配饰供应商以及制衣设备供应商而言,衣服制造商又是需求侧。因此,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一环扣一环的改革举措,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是整体、全面产业升级的一个重大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想。
供给侧改革有哪些关键点?
1、抓住产业源头。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市场整体产成品的质量,而产成品的质量和各类配件、半成品的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再进一步看,各类配件、半成品的质量和基础原材料的质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供给侧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基础原材料供给环节。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喝健康好喝的果汁,那么就需要果农种植出非常优质的水果,卖给饮料厂之后,饮料厂通过先进的生产设备、高超的工艺质量生产流程、严格的质量检测环节,把最好的果汁生产出来卖给消费者。假如果农种植出来的水果就是各种农药、添加剂的结合体,我们很难想象生产出来的果汁消费者喝起来是什么感受?因此,抓住产业源头,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关键点。
2、创新引领发展。除了基础产品质量以外,供给侧改革还需要关注产业核心竞争力,那就是创新和原创研发设计。这也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出现的“山寨”尴尬和“中国制造”瓶颈。有人说前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靠的就是“制造”和“山寨”。供给侧改革是否成功,原创研发设计是关键。比如,大家都知道“苹果手机”的绝大多数配件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中国人为什么对苹果手机那么青睐?而对国产手机却看法不一样?主要还是产品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这里所指的原创研发设计,不是像某些国产品牌一样炒作概念,实际上全是山寨;而是指实质性的创新和创造,让中国人能生产出引领世界风尚的产品出来,让全球老百姓也对中国的品牌趋之如骛。真正的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以更大的力度和政策支持企业和个人的原创研发和设计,将“供给侧改革政策”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相结合。而且对于发明专利、原创保护、知识产权等的维护应该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政府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应花很大的力气来维护知识产权。咱们中国经济之所以盗版成风、山寨漫天,这和知识产权维护方面的法律体系缺失和政府的长期缺位很有关系。
3、从中观经济层面着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中观经济”。在绝大多数人所接触到的经济学词汇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耳熟能祥的,但中观经济是一个陌生字眼。实际上中观经济相当重要,它是国民经济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域或部门行业的展开,它们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子系统。比如说区域(城市)经济、部门经济、行业经济等,就属于中观经济范畴。中观经济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中观与宏观相衔接、经济结构优化与加速升级相一致、区域经济的稳定与顺畅运转相统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最大的作用点就在于中观经济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供给侧是国家层面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开展的重大举措。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层面来操作,这个举措就不会有太大的效用。我们认为供给侧改革必须落实到区域(至少是以省为单位,最好是以地级市为单位)、产业经济的中观层面上来,而且每一个区域、每一个产业都要根据自己独特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来思考自己的供给侧改革方案和措施,这样才能使得供给侧改革助力国家经济的增长,拉动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4、率先实行金融供给改革。供给侧改革,站在国家层面上来看是一个宏观经济举措和政策;站在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是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站在产业的角度老看叫产业革命;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叫做投入,而且是转型投入或者升级投入。这个成本是很高的,有的企业可能要壮士断腕整体转型(淘汰型产业),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改进设施设备,有的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有的企业可能会增加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因此,加大和加快完善金融体系,率先实行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势在必行,也是供给侧改革成功与否的先天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一方面银行体系大量流动性用不出去,另一方面市场上却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其症结之一在于,国内金融市场体系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靠低风险偏好的、顺周期的银行体系配置金融资源,难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促进储蓄有效转化为投资,是支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造血机制。而且很有必要加大力度创新科技金融,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这样有利于市场更细的分工,将研发和生产细分。同时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探索银行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投贷联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进建立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信用增进机制。
5、不可忽略的人才供给侧。中国前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红利是分不开的,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制造”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当人口红利释放的差不多的时候,人才红利就必须要用好。现今我国人才供给出现相当大的畸形,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大致大多数人才聚集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特别是小城市因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持续外流,本土经济很难发展。而且因为户籍、购房政策、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相对滞后,导致人才流动不够充分。供给侧改革另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人才因素。因此,国家需要放开户籍管理的条条框框,不要有区域歧视,不要让户籍制度和购房、入学等政策成为人才供给的障碍。同时,中小城市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举措,一方面防止人才外流,另一方面促进人才回流,鼓励和扶持外流人才回乡创业,只是人才供给的短期措施。另一方面,学历教育和应用教育(即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改革应该加快加强。目前我国的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教育体系的改革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人才红利问题,这是人才供给的长远关键点。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供给侧改革是我们历年来所提倡的“去产能、产业升级、创新升级、结构调整、供应链改造、削减成本、金融创新等等”的集合。各行各业都在供给侧之内,各个区域都有需求也有供给。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30年经济发展走势和总体表现的关键。中国经济目前总量很大,但含金量很小。供给侧改革实际上就是提升中国经济含金量的关键措施,这与老百姓息息相关。为什么呢?现在经济含金量低的经济状况,每100元的GDP会有20块钱变成老百姓的工资;但如果含金量高的话,每100元的GDP就会有40块钱以上会变成老百姓的工资(美国大概是52块钱)。这一比较,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