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是一场空吗?及其他


 竹篮打水,是一场空吗?

06/20/2016

 

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谚语。

话说古时候,有一位主人吩咐他的仆人用竹篮子去打水。虽然明知竹篮子打不起水,但仆人依然听从主人的话语,挑起竹篮往河边去打水。很快地,仆人一脸沮丧地回来向主人复命,竹篮子肯定是空空的没有水。但主人说,不行,再去打。仆人没法,只得再去。毫无疑问,水是打不回来的。如此反复多次后,主人问仆人,虽然水是没有打回来,但竹篮子有什么变化呢?仆人说,原本竹篮子脏兮兮、干燥的,现在变得干净、滋润了。

人人都知道,竹篮打水,并不一定能打着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换位思考,竹篮打水至少能洁净、滋润竹篮,并非一场空;打着水也不是竹篮子打水的唯一结果、唯一目的。

回到教育的本质,回到读书的问题上。虽然我这里主要指的是大学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但同样也适合初等教育。尽管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教育目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元的,读书的目的也应该是多元的。但实现多元目的的路径,却常常是很单纯的、单一的。

以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为例,有无数多的人、甚至所谓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说读书看论文、著作没什么用,发表那么多论文没什么用。甚至有研究生说我将来并不从事科研工作,写论文没什么用。因此有很多学生以此为理由,不读学术性文章,不静下心来做点科研。他们可能会认为,这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一方面,这可能是学生对读书、对上大学的目的有误解(这是我们做老师、做父母的以及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无知,不知道读书、写作以及科研经历的其他无穷益处。

在传统上的西方社会,人们对成功的定义绝不是唯一的。就人的生命历程与生命价值而言,科研工作并非只有唯一的目的,即研究生乃至我们大学教师并非一定是要解决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或重大发现。研究生、大学教师科研的目的、结果都可以是多元的、非功利性。实际上,科学史表明,当把科研当作乐趣,当科研的苦苦探索是为了寻求上帝创造世界的规律的时候,一些划时代的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规律、科学理论才在不经意中发现。

我非常欣赏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一位老师,他在股票等证券投资领域其实颇有研究、颇有心得、颇有见地,在围棋领域也极富才华,但他就不拿去发表,也不申请什么国家级项目。他在我心目中,照样是人才,是优秀的教育工作,实际上同学们也照样喜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