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脉》《何谓文化》这两部书,心中感慨颇深,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是以,以此闲言碎语,畅谈己见。阅者权作一观便罢。
谈及余秋雨,相信凡事上过学的大都知晓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建树颇深的大家。对于大家这个词汇,除了有最为广泛的释义以外,就是对文化领域内的知名人士的一种敬称。当然,在其他领域也可,但多数还是以文化文学说的多些。
闲言少叙,回到主题上来。标题我以标明。浅谈,文脉,文化,殇。这便是我要说的东西。先从殇开始。
众所周知,中国是当今世界历史沉淀最为悠久的国度之一。中国历来便有上下五千年的说法,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数字,代表的是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五千年,多么悠久,多么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啊!然而,就是这样有着如此深厚底蕴的国度,在当下的时代,或者说从多年以前,竟然开始慢慢的自我摒弃,自我抛弃属于这个古老文明的痕迹,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这样的话语,我想,余秋雨老师等同时代的大家们都有着这样的怅然叹息。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殇,是需要国人反思,思索的课题。
在《中国文脉》一书中,在第一部分,余秋雨老师便将中国的文化脉络重新的梳理了一遍。从最为古老的那部已经上升到哲学范畴的《道德经》开始。老子是一个伟大的人,这一点在全世界都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认认真真能将道德经从头到尾读完一遍的人必然会有一种极大的心灵震撼。那是一种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的感觉,也许是我个人的文化底蕴不足以来诠释它,但这不妨碍我对它的喜爱。
春秋战国是个很难让人一眼明了的时代。诸子百家,四个字诠释了一切。天下一统,却遭受了一场劫难。这是文化的第一次殇。那是一次有利于文化发展的革命,余秋雨老师在书中阐述了理由,在这里我用两个字来表述:涅槃。古有传说凤凰涅槃,文化亦如是。
文字的统一,使得后世有了最直观的解读。很多的典籍我不一一在与说明,之所以说到《道德经》,此前已经说明,个人的喜爱罢了。当然,我看的还很多,从《史记》《韩非子》《文心雕龙》《淮南子》《山海经》等一系列的古籍,再到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并冯梦龙的《警世》《醒世》《喻世》及其他杂说,都有所涉猎。
这倒不是在自夸博览群书,实际上我只是选择我想要看的东西,其他的多是大体翻看,能记住的没有多少。即便如此,在看了《中国文脉》一书之后,我还是感到一丝庆幸。因为何故?在当下网络小说泛滥,大都抱着小说畅谈的年轻人而言,我的脑海中最起码还有着中国文化历史的景象,还有些自我的反思与思考。尽管我不能与那些文化文学大家看的透彻,但相比大众年轻人而言,我还是庆幸的。因为我没有忘记老祖宗的谶言。
也许有的人会说,在网络小说中同样有着古代文化的背影,依然可以学到,了解历史文化。但是,我想说一点:凡事写作者,加入历史文化,那是写作者的认知与思考,不是阅读者真正静下心来的反思。而且,当前网络小说称之为快餐文化,寻求的只是故事的本身精彩,不是其影射出的人生并生命的意义思索,所以,在这一点上,是不能与阅读古籍本身相提并论的。
这便是我要说的文化之殇。尽管网络小说在业内人士嘴上称之为网络文化,但在如此之多的网络小说中,有几个人的书能做到警世,喻世,醒世这三点?或许有,但绝对不多,且达不到文化这一领域的大门,只能算的上是当代小说文学中的分支。
再说文化传承。从古到今,期间虽有很多次的劫难,但文学文化依然传承了下来。古语道,读史可以明志。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蕴,一个国家的根本。若是没有没有文化的传承,那这个国家就绝对称不上是完整的国度。这一点,相信所有人也是赞同的。文化包含很多方面,在这里,我只说文学文化。
上个世纪有很多学者,大家。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钱钟书等等。当然,余秋雨,余华等等一干在世的文学大家也算在内。他们这个群体统称为现当代文学大家,有诗人,有散文家,有小说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他们的作品是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映射,是可以让人思考,让人反省自身的。对比网络小说而言,我更喜欢称这群人为文学作家,网络写作者为网络小说作家。
文学与小说,既是互相融合,也是泾渭分明,这才是中国的文学文化,是文化的传承。
最后再说中国文脉。在书中,第一部分的末尾,余秋雨老师是这样说道,当前的文化需要年轻人静静傲游在《楚辞》《诗经》等诸般古老的文化世界里,仔细聆听古人的心声,继而跳出这道枷锁,融合当前世界的发展,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是用我自己总结而出的言语,在结尾处,他说,文化的传承在现在。对此,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