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奖“状元房”?


  该不该奖状元房

作者:刘植荣

刘植荣: 该不该奖“状元房”? - 刘植荣 - 刘植荣的博客 

广东省恩平市某房地产公司奖励该市高考状元133平方米的状元房引起热议,本文谈谈这种奖励方式妥不妥。

状元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以四书五经八股文这类东西为主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十三个世纪,它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为什么?因为学而优则仕,读书可以做官,做官就意味着光宗耀祖。随着现代文明对中国的浸润,科举制度在1905年寿终正寝。

民国初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五四运动更是把德先生赛先生请进了中国,荡涤了不少封建、腐朽、没落的文化,状元之类的封建糟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销声匿迹。

最近一些年,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一些地区公布本地区的高考状元,有的甚至举行复古仪式为状元颁奖。吉林省吉林市举行的高考状元颁奖仪式就有过状元桥等活动。山西省皇城相府为到该景区的全国省级高考状元奖励1万元,并由康熙皇帝敕封他们为第一甲状元赐进士及第,每人赏诏书一册和《康熙字典》一函。

欧美等国家没有高考状元,一个是因为他们的升学方式与我们不同,再有就是他们不把分数作为唯一的入学条件,对考试第一名也就不怎么看重。日本虽然有类似中国的高考,但日本高考分数属于个人隐私,不得张榜排名公布,状元也就被埋没了。

在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高中毕业后凭高中会考成绩直接申请大学,高中会考不是百分制,德国高中会考分IV五个等级,法国高中会考分不及格、及格、好、很好、非常好五个等级。把成绩分成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会有很多人,也就无法产生状元

美国的SATACT等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只是申请大学材料中的一部分,学校还要考察学生的人生志向、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入学考试第一名并不一定会被录取,北京2010年高考理科状元被美国11所高校拒录就是证明。

考分只能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能证明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更不能证明将来的职业能力。《文汇报》20111016日刊发的《开设课程就能培养创新精神?》一文引用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发布的一个调查结论: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其实,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人鲜有状元。创建微软帝国的盖茨是大学肄业生,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大学辍学在自己家的车库创业,脸谱老板扎克伯格也没有拿张大学文凭,推特的三个创始人均是大学辍学生,对出租车行业发起颠覆性革命的优步创始人卡兰尼克也是大学退学创业的。再往远处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连小学都没毕业,集发明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于一身的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小学。这些与状元无缘甚至连大学文凭都没有的精英俯拾皆是。

人类社会总的趋势是朝文明方向发展的。一个人应该认清社会发展潮流,要顺潮流而进,不要逆潮流而退。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大肆宣扬、吹捧、重奖状元危害极大。

奖励高考状元其实奖励的是分数,这与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创新就必须超越书本,超越书本就很难得高分,甚至会被认为是激进不实际异想天开2011年,一名普通工人在电视节目上论证引力波,立即被一博士嘉宾打断,讽刺他连初中都没有学好,五年后的2015914日,美国科学家捕捉到了引力波,证明了它的存在。

奖励一套房上百万甚至几百万元,这是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挣不来的,如此重奖很可能毁了状元,因为天上掉下来的黄金屋可让他们失去拼搏奋斗精神。重奖状元也是鼓励学生去死读书、读死书,阉割了他们创新思想。

重奖高考状元会让高考失利者有受贬损之感,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认为受到社会的歧视。

不提倡重奖高考状元并不是要否定教育的重要性,相反,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尤其要做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关注那些没钱上大学的孩子,一套状元房就能让几十个穷孩子走进大学课堂。(本文发《羊城晚报》2016年6月30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