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主义与学海无涯
2016年5月27日三四节,8309教室。
今天是第二课堂第六小组讲习新凯恩斯主义。就大作业的准备,我与第六小组的的交流算是比较多的,主要是袁同学的积极主动。这几周的每次课后,我都要被第六小组留下来,跟他们讨论一些细节。袁同学是课代表,她希望将这次的大作业做好,至少不拖后腿。她的心情我理解。有一段时间她有些松懈,被我看出来了。我所理解的讲课的要领,就是要将知识或者信息传达给听者。不是讲你所知道的,而是讲你所知道而且听者能够接受的;至少要将你所掌握东西转化为听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有时候讲很多,如果听者接受不了,等于没讲。至少,你所讲的,要给听者留下印象,便于课后复习加固。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很丰富,看起来还有些杂。其实,这些理论之间是有着内在的紧密的一致性的,如果讲授者理解这一点,抓住几个核心的方面适当展开,这部分内容应该说是很有意思,也可以讲得很有趣味的。在于他们课下交流中,我一再向他们灌输这些观点。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对他们这次大作业的准备,我还比较满意。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课件的制作,都还不错。不过最后能够讲成什么样,我和他们一样没底。
前半部分的概述和理论由袁同学来讲。她似乎一开口就进入了高亢的状态,情绪激昂,精神饱满,气息充沛。显然有些紧张,所以故意显得很严肃的样子。那派头倒真是像个负责人的中学老师。内容处理得还不错。背景和渊源讲得还算简洁明了,思路清楚。讲代表人物,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曼昆。阿克洛夫,讲到他的学习和研究,他的著作和贡献,还讲到他的家庭,讲到耶伦,还讲到他儿子……讲这干嘛呢?我觉得有趣。这有点像我的信马由缰了。不过,有些不紧凑或者不严谨没关系,有些兴之所至也可以。我一直以为课堂应该有轻松、随意和快乐,讲一些不是特别正经的东西无所谓,只要不离题太远。接着,介绍了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袁同学第一次向我咨询大作业的时候,我就要求她一定要读阿克洛夫这篇论文,我说读懂这篇论文,基本上就可以理解阿克洛夫,也可以理解新凯恩斯主义了。看起来,袁同学不仅是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她对阿克洛夫这篇文章的解读是准确的,而且是精要的。接着介绍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寻找和奠定理论基础,而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试图证明在价格、工资粘性存在的背景下,市场的自发运行可能偏离均衡,由此政府干预成为必要。他们所谓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奠定微观基础,主要就在于证明市场信号的粘性的存在,他们分别讨论了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粘性问题。给小组指导的时候我的建议是,不要逐个介绍每一个理论,而是针对每个市场,主要介绍一个理论,其他理论只简单涉及。商品市场主要讲菜单成本,劳动市场主要讲隐含合同,信贷市场主要讲信贷配给。实际上因为时间有限,讲不了太多东西,就只能讲主要的东西。比如,就菜单成本理论而言,需要解释清楚菜单成本的含义,与价格粘性的关系,曼昆所谓“小菜单成本引起大经济周期”的机制,等等。总的来讲,袁同学对理论的理解是准确的,而且经过长期反复琢磨之后,已经比较熟悉,解释起来比较清楚,比较有条理。这些年听过很多次同学讲这部分内容,说实在话,袁同学的这次讲习是比较清楚的比较成功的。当然也不是尽善尽美,问题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比如,可能是有些紧张,语速有点快,缺乏停顿,与同学的交流也不是很充分。具体内容而言,在讲曼昆的菜单成本理论的时候,如果能够放慢速度,适当作个演示,会有助于大家的理解。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走过去跟袁同学聊几句。在台上的时候他很紧张,讲完后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她说,至少有两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准备这个大作业,周末基本上就是耗在这个事情上;还说,昨天晚上基本上就没有休息,一直准备到早上五点半,而且还上了一二节课;还说不管今天讲的怎么样,准备这个大作业是整个大学期间最艰苦也最有收获的事情;她甚至说,在准备这个大作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比之前所学的所有东西还要多。对最后这一句,我想补充说,一个方面,以往的学习为这次的大作业打下基础,这次大作业可以理解为是对以往学习的一个总结;另一方面,如果这次大作业确实收获很多,那是因为这是你在主动学习,而且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艰苦学习是很难有很好收获的。比如,如果不是自己好好阅读了阿克洛夫的那篇论文,而且认认真真理解清楚了,怎么能够给大家介绍清楚呢?说实在话,在互联网应用广泛,各种智能终端普及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了,这可能使他们的思维碎片化,表面化。踏踏实实的阅读,认认真真的思考,才是获得真实知识的捷径,也是克服互联网条件下学习弊端的解毒剂。
剩下二十几分钟的时间,是小组长程同学讲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及应用。就我的理解而言,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直接或者间接,明确或者隐含,总是有政策含义的。即使主张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这种主张本身也体现着某种政策含义。由此,理解政策主张及其应用,也是理解学派的重要方面。不过,就理论学习而言,各个学派具体的政策措施对我们又是没多大意义的,因为具体的政策措施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总是变化的,以往的政策不再适应今天或者未来。对我们来讲,有意义的可能是各个学派基于经济理论提出的各种政策观念;作为制定具体政策的指导,这些观念对一般的情况可能会有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我曾经建议小组阅读斯蒂格利茨解释亚洲金融危机和最近一次经济危机的著作,希望他们理解斯蒂格利茨即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念,理解他们对两次危机进行的新凯恩斯主义视角的解读及治理危机措施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思路。估计因为时间紧张,他们没有很好读懂斯蒂格利茨的著作,从而没有得到我所期待的那些认识。不过,我的这个要求对他们来讲可能有些困难,他们确实课业沉重,确实很难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慢慢阅读和仔细思考那些著作。
课后同学的点评,基本上是认可他们的努力的。虽然有一些小的瑕疵,整个个工作还算是成功的。我比大多数同学都了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作的努力。说实在话,就他们一开始的状态而言,如果不经过这样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是很难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在这个过程中,袁同学的主动积极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以为这次讲习最成功的地方是对理论的解释,就我的经验来讲,作为本科生,能够将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讲到那样通俗易懂,确实难能可贵。在我总结性的点评中,除了肯定小组的努力和成效之外,我还想讲一个理论问题:关于理性预期。
关于新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和发展,一般认为是增加了理性预期假说。我想要说的是,这里的理性预期,与理性预期学派主张的理性预期是不一样的,如果忽视了这种区别,或者将新凯恩斯主义的理性预期理解为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就不可能得出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理性预期学派的所谓理性预期,指的是人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全知全能,完全信息;能够得到决策的充分信息,能够在瞬间对信息进行充分的处理以得出最优解;能够在充分信息基础上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期,作出理性的决策。在理性预期基础上,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这种判断可能存在问题。只有在充分信息基础上才能得出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果,但人具备理性预期的能力的假设是不现实的。如果仅仅就理论演绎而言,假设的非现实性没有问题,但作为政策观念的基础,假设的非现实性却是一个问题。实际上,理性预期学派所主张的,不是人具备理性预期的能力,而是人有理性预期的动机。这样,在假设人具备理性预期能力的基础上,宏观经济政策才可能是无效的。
新凯恩斯主义的假设要比理性预期学派更加现实一些。新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宏观经济政策有效的,他们的理论不可能建立在最终必然得出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的主张,一是人所具备的,只是理性预期的动机,而不是能力;二是,人所具备的不是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完全理性预期,而只是有限信息基础上的有限理性预期。后一方面,才是新凯恩斯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之间的分水岭。新凯恩斯主义完全同意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承认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所具备的就只能是有限理性之下的有限理性预期。价格粘性、工资粘性等等,所反映的不仅是市场的不完全性,也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有了市场粘性基础上的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如果新凯恩斯主义关于理性的认识与理性预期学派是一致,他们借以得出的结论也就可能是一致的了。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其实非常有趣,为此我对能够将这些理论讲解清楚的第六小组同学表示感谢。
2016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