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金融措施


    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金融措施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国民收入的分配质量,因此,当前为了更好地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保证国民收入分配质量,在金融政策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适度控制国内货币发行规模,确保国民收入分配质量

(一)国民收入分配与货币发行的关系

理论上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发行对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质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具体言之,当一定时期内信用货币超额发行时,国民收入分配质量就会出现下降,其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出现下降。与此同时,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当信用货币超额发行时,一些拥有资源、存量资产的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一些拥有流量收入的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与货币发行情况

从我国国民收入与货币发行的关系来看,1990年以后,我国GDP与M2余额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图表加以表示:

 

 

 

 

 

 

 

 

 

 

1990年以后M2与GDP数据变化一览表

 

 

 

 

年度

M2余额

GDP

M2与GDP的比值

1990

15293.4

18667.82

0.82

1991

19349.9

21781.5

0.89

1992

25402.2

26923.48

0.94

1993

34879.8

35333.92

0.99

1994

46923.5

48197.86

0.97

1995

60750.5

60793.73

1.00

1996

76094.9

71176.59

1.07

1997

90995.3

78973.03

1.15

1998

104498.5

84402.28

1.24

1999

119897.9

89677.05

1.34

2000

134610.3

99214.55

1.36

2001

158301.9

109655.2

1.44

2002

185007

120332.7

1.54

2003

221222.8

135822.8

1.63

2004

254107

159878.3

1.59

2005

298755.7

184937.4

1.62

2006

345603.6

216314.4

1.60

2007

403442.2

265810.3

1.52

2008

475166.6

314045.4

1.51

2009

606225

340902.8

1.78

2010

725851.8

401512.8

1.81

2011

851590.9

472881.6

1.80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发布的数据。)

根据图表所显示的内容,1990年以后,我国GDP与M2 的比例显现明显扩大的运行趋势,其在很大程度预示,我国货币发行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了国民收入的虚增,降低了国民收入实际购买力水平。

(三)货币超发的不良后果

理论上而言,信用货币发行一旦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就会以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消化这部分超发的信用作货币。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通货膨胀一方面会严重扰乱经济运行秩序;另一方面,还会导致社会分配不公,这些无疑都不利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鉴于超发的信用货币已经在我国前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当前为了保证国民收入分配质量,应该严格控制信用货币发行规模。理论上而言, M2 与GDP之比控制在1左右较为适宜,因此,考虑目前我国M2 与GDP之比接近2倍的客观事实,在中央银行不能有效回笼信用货币的条件下,通过大力发展虚拟经济的方式,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于信用货币的吸呐作用,不失为解决我国信用货币超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科学地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1.汇率的真实决定因素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主要取决于它们各自在国内所代表的实际价值,也就是说货币对内价值决定货币对外价值,而货币的对内价值主要是通过货币购买力来进行衡量的,因此,各国信用货币购买力水平的高低就成为信用货币制度下决定各国汇率水平高低的基础。一般而言,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收支差额。当一国出现较大国际收支逆差或贸易逆差时,说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大于外汇的供给,外汇汇率上涨,本币对外贬值;反之,当一国处于国际收支顺差或贸易顺差时,就会造成本币对外升值,外汇汇率下跌。

(2)利率水平。当一国提高利率或本国利率水平高于外国利率时,就会引起资本流入该国,由此对本国货币需求量增大,使本币出现升值,外汇出现贬值;反之,当一国降低利率水平或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时,会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由此对外汇需求增大,使外汇出现升值,本币出现贬值。利率对于汇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导致远期汇率的变化。一般而言,高利率货币会使其远期汇率贴水;同样,低利率的货币则会使远期汇率升水。利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这种关系已经在西方“利率平价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证明。

()通货膨胀因素。一国通货膨胀率提高,货币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其信用货币对内贬值,该国对外汇率出现下跌。

()财政、货币政策。一般来说,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会造成巨额财政收支逆差和通货膨胀,从而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通货,而使本国货币对外出现升值。

()投机资本。在浮动汇率制度和各国资本市场开放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存在于外汇市场上的各种投机活动已十分普遍,一般而言,当投机资本进入被投机国时,会使被投机国本币发生升值,当投机资本撤离被投机国时,会使被投机国本币发生贬值。

()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理论上而言,政府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就必需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或者建立专门的基金,如“外汇平准基金”、“外汇稳定基金”等,以保持一定的可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储备数量。当政府在外汇市场卖出某种外币时,会导致本币对该种货币的相对升值,反之,当政府在外汇市场买入某种外币时,会导致本币对该种货币的相对贬值。

()一国经济实力。当一国经济实力增强时,会使本币升值;反之,则会使本币贬值。

(8)其他因素。在现代外汇市场上,一些非经常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影响外汇市场。例如,一国政局不稳定、有关国家领导人的更替、战争爆发、黄金市场、股票市场、石油市场等其他投资品市场价格发生可知变化等等,都会导致汇率出现暂时性或长期变动

2.我国汇率改革对于外汇储备的影响

 从我国汇率改革效果来看,2005年7月22日我国推行人民币渐进升值措施以后,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了近30%,其一方面导致我国所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出现较大规模的贬值,外汇储备损失严重;另一方面,我国汇率升值不但没有起到平抑贸易顺差的效果,反而基于升值预期而导致外部投机性资金大量涌入,造成了国内较大程度的通货膨胀。因此,按照传统的人民币汇率估值模式来评估人民币汇率水平,并不是科学的汇率评估方法,其评估结果也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

3.科学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设定

笔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单位商品价格与单位商品价值、单位货币价值之间的论述对于当前国际汇率的确定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就货币购买力国际平价而言,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若按照全球平均生产力水平对之进行计价,则发展中国家每一单位商品价格要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在两国货币供给量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汇率可以表示为∑Yi/∑Xi,假设Xi表示为X国在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Yi表示为Y国在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假设两国货币供给量与商品价值之间的比例是1:1,而且两国货币供应量相等,那么,两国货币汇率的比值实际上就是两国生产力之间的比率。例如:假设X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一篮子商品5个,则在一个单位时间内,X国生产的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为∑Xi =5,而Y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一篮子商品2个,则在一个单位时间内,Y国生产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为∑Yi =2,从生产力水平判断,X国与Y国的汇率比就可以表示为∑Xi:∑Yi =5:2=2.5:1,即1个X国货币兑换2.5个Y国货币。当两国货币供应量可变时,综合考虑两国生产力差异以及货币供给量的差异,两国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一篮子商品数量除以两国通货膨胀水平。假设Xi表示为单位时间内X国生产的一篮子商品数量,Yi表示为单位时间内Y国生产的一篮子商品数量,x表示为X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y为Y国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则X国与Y国的汇率可由公式表示为[∑Xi/(1+x)]:[∑Yi/(1+y)]。假设X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一篮子商品5个,则X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为∑Xi =5,同时假设X国在一定时期内通货膨胀率为10%,则有x=10%;假设Y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生产一篮子商品数量为2个,则Y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一篮子单位商品数量为∑Yi =2,同时假设Y国在一定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为5%,则有y=5%。综合考虑X国与Y国生产力以及通货膨胀水平,X国与Y国的汇率可以表示为[∑Xi/(1+x)]:[∑Yi/(1+x)] =[5/(1+10%]:[2/1+5%]=4.545:1.905=2.386:1,即一个X国货币兑换2.386个Y国货币。根据马克思关于单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价值以及劳动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论述,确定两国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各国分配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低工资、低物价和高工资、高物价上的差异)而导致汇率计算的失真,进而真正地突出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货币供给水平对于汇率的决定性影响。从目前我国汇率确定情况来看,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现实条件下,美国生产力高度发达,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所表现出的全球美元计价商品的价值支撑,都会使每一单位美元的价值含量远远高于其它币种。为了缩小美元汇率与其它外币的差距,不断发行信用美元、稀释每一单位美元的价值含量是达到美元贬值目的的必然选择。就人民币汇率而言,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经济货币化程度依然不高,因此,不宜过高地估计人民币币值。

三、延缓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外投机资金获利规模

1.当前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外投资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没有实行对外的完全开放,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因素影响下,外部投机性资金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大量投资于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由于这些资金投资理念先进 ,投资实践经验丰富 ,这些资金通过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已经获取了非常丰厚的投资收益。从证券市场运行情况来看,由于中外机构在投资理念上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证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外资主导的身影。

2.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后果

鉴于外国投机资金在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获取了巨额收益,获利出逃将成为他们“落袋为安”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对外开放,这些资金多数只能留在国内,一旦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那么必然会导致外部投机资金争相出逃,由此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形成较大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一些国内非法获取财富的资金,也会通过出逃的方式,规避法律的惩罚,由此造成存量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流出。因此,在中国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实现与国际接轨以及中国贸易出口还缺乏核心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暂缓开放中国资本市场,有利于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为了应对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发行国通过货币贬值方式对我国存量外汇储备进行再分配,确保我国通过国际贸易所取得的外汇储备不受到损害,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内部需求,适当缩小贸易顺差规模。

第二、合理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通过不同外币之间的组合和掉期交易,充分应对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第三、在确保投资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合理的外汇投资,取得一定的外汇投资收益。当前,在利用外汇储备进行债券投资上,可以通过同一债券市场的不同期限债券的套利,增加债券投资收益。对于国际上不同的债券市场,也可利用不同债券市场之间的债券收益率差异,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债券的跨市场套利。为了应对全球通胀压力以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瓶颈约束,当前也可以将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的自然资源,当然,这部分投资所形成的矿产产权要防范被投资国矿产资源国有化的风险。

第四、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单边商品输出型贸易结构,通过发展生产要素双边或多边互补贸易,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当前,可加大对非洲等自然资源丰富国家的出口力度,实现商品出口与资源进口之间的均衡。

第五、逐步推行人民币结算制度,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最终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就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最终所有权而言,当前外国机构或个人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超过50%以上,因此,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将近30%的条件下,为了防止外资出逃所形成的金融风险,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不能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开始,相反应该扎紧资本市场的篱笆,通过在增量贸易中试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方式,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