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强观察之“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未来


 从2015年11月10日到18日,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11月10日,习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7日,李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专题研究了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透露,近期着重要打好4个歼灭战: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需求侧,即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是“供给侧”,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


  供给侧改革政策正加码落地,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连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两大重磅文件部署消费升级,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两大文件都明确了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其中,《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和品质提升型消费。在扶持政策方面,文件明确,要加大财税、金融、价格、土地政策引导支持。其中,针对拓宽融资渠道特别强调,“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活性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除了两大文件外,发改委将抓紧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近期高层密集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型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而上述两大文件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消费升级。决策层频繁提及房地产高库存。那么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房地产去库存该如何发力?关于去库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仅仅是为了当期经济增长,更主要的是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落户。但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光靠户籍制度改革是不行的,还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使他们形成在城镇买房、特别是租房的预期。

  接下来房地产政策或将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中长线改革;另一个层面是短线政策。在中长线改革层面,主要依靠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及长效机制的完善。当前户籍改革的方针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因此,农民工自购房多在小城镇,可能与落户相对容易有关。为了加速落户,相关部委很可能出台一些细化措施:比如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一定时期内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等。而各地也将加快落实户籍改革政策,实际上一年多来,多地已进入新型户籍制度成型期,不少省份出台的户口迁移条件较为宽松,居住证制度已成为共识。

  从短线政策来看,则需要四方面的措施:一是个人房贷进一步宽松,首付仍有降低的空间;二是应取消二手交易的营业税,暂缓房地产税立法,首套房贷利息可抵个人所得税;三是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继续降准降息;四是棚改拆迁补贴以货币为主,实物为辅。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急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面对经济持续下滑,我国没有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简政放权,连续下放行政审批权,探索设立自由贸易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采用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强调“供给侧改革”?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速”那点事儿上,增速稍一下滑就叫嚣“中国经济不行了”。

  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但根子上看,却是结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咱老百姓会获得哪些益处?“供给侧改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老百姓更多选择外国产品,归根到底是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的质量无法满足需求。房地产、医疗、教育等与广大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供给抑制”是造成当前买房难、入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以房地产为例,过去以限购限售等方式控制需求,导致买房难、卖房难,而房价地价却在暴涨。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需求的升级换代。

  未来从供给侧着手,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加房地产土地供给,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居民住房难问题。2016年与“十三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往哪里走,。未来最核心的是寻找新动力,创新发展放在第一位,新动力靠什么?就是靠现在走总书记刚才讲,产业政策要改变,和改革政策要实,结构调整加上改革,现在有一个叫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最近有很多热词,这是非常重要的。刚刚的总书记的说法,未来从2016年开始加快结构改革,把这两个合起来,产业结构就是结构改革。李总理在英国《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撰写了题为《中国经济的蓝图》的文章,主要论述了2016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往哪走?李总理认为,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有力结合是多年来中国增长故事的核心要素,因而2016年,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比如,简政放权改革逐渐向纵深推进,当前已经进一步取消和下放139项行政审批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已全部终结;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实施,在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运营方面,已经建立了PPP项目库,发布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人民币。同时,价格改革、国有企业和重点行业改革等方面也都取得积极进展……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建议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由此看来,深化改革不但是2016年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宏观政策方向,同时也是未来五年内持之以恒的政策原则,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言而喻,因而李总理说“深化改革是前进之路”。同时,在刚刚结束的“三会一国”外访中,李总理表示,中国正在同东亚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将为此提供融资支持。中国还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更深融入世界经济。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进口商品会达到10万亿美元。他认为,2015年,面对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多重矛盾交织的挑战,中国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完全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而做到这些,则得益于他在文章中所提到的“将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进行有力结合”。

  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传统意义上,研究宏观经济普遍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是“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和消费。而李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如果要继续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想要继续保持中高端增长靠什么?李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结构性改革”。其核心要素便是“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因而中国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尽快构建起一个大幅度增加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力的可持续增长的新模式。李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这种信心并非盲目的,而是根植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工具,根植于其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他在文章中提到,本届政府并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而是将很多政策工具组合成两大经济增长引擎,一个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个是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通过这两大引擎既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又可以改善民生。

  2015年被中国媒体人戏称为“创业元年”,中国政府力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燎原之火,轰轰烈烈的在中国大地燃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为市场主体营造适合创新创业的环境,释放增长潜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也就是说2015年以来,中国平均每月约有30万个新企业诞生,每天新注册企业超过1万家,这实在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一个数字。而“双创”作为一个政策热词,已经当之无愧的名列本年度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热词前茅。当今中国年轻人流行什么?毫无悬念的当属创新、创业。李认为,年轻人通过创业对他们个人而言在解决就业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对社会而言,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打通阶层流动;于企业而言,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需要解决啥问题?最近,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被舆论与学界频繁热议,有媒体评论说,国务院连发两文提振“新消费”,是给“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是为“供给侧改革”打造新动力。有分析称中央已经认识到,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供给端的问题。这就要求未来的政策制定中,要以供给侧为主要改革方向。李将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作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引擎之一,他非常看好中国的消费潜力。中国有13亿人口,3亿中等收入人群,中国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与发达国家相比远远不足,这些都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正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朝着更多立足内需和创新拉动的方向发展”。

  有学者指出,中国当前消费潜力虽然很大,3亿中等收入人口,但这部分消费潜力未必在国内释放,很多国人走出国门去享受国外的消费与服务,由此提出了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供需矛盾”的问题。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消费与服务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购买产品更追求精致化、品牌化、个性化,购买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保险等他们有了更人性化的需求,如果中国产品与服务不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那么无可避免的会造成消费外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给出了“药方”,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更上层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5月中旬,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李认为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