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集团:发家三部曲(三)


 

 

   壳牌集团:发家三部曲(三)

 

   3、走向世界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当时,壳牌集团所提供的石油产品几乎占世界石油生产的1/7。1954年,壳牌集团从美国控制伊朗石油的国际财团中获得了14﹪的股权,在中东其他国家和西欧、北美、非洲、远东各地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和采油活动。尤其是50年代后期,壳牌集团成功地开发了天然气这种新产品,使其发展规模进一步增大。1959年,壳牌集团的下属公司NAM公司在荷兰的格罗宁根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1963年开始正式生产,到70年代初期,格罗宁根的天然气已能满足欧洲50﹪的市场需求。1970年,壳牌集团的原油日产量达420万桶,比1938年增长了6.2倍,占当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1﹪。70年代,壳牌集团除积极参加在北海以及在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油气田的开发与生产外,并向金属冶炼、核能开发、煤的综合利用等多样化经营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于爆发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的海湾战争,引起了石油价格的暴涨。壳牌集团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一跃超过了其头号对手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商,年销售额达到了l070亿美元,在世界500强排名中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

2000年,壳牌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753亿美元,净利润127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排名第六位。

2003年,由壳牌集团牵头的一个财团与俄罗斯政府正式签订了合同,决定在萨哈林岛(库页岛)投资100亿美元,建立一个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厂,建成后预计每年生产960万吨液化天然气。同时,还要铺设贯穿全岛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在萨哈林岛南部建设一个石油输出港,并开发该地区更多的气田。

壳牌集团与我国的业务联系始于188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壳牌集团对中国不断增加投资,在国内设有10余个办事处、1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有员工800余名,绝大部分为中国籍员工。壳牌集团参与了中国南海西江海上油田的开发,成为在中国生产原油最多的跨国石油公司,投资额预计将增加到40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