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人员和担架工成为急救车的组成部分
李华新
7月9日凌晨5点,家住北京通州的一位81岁老人出现腿脚僵硬等病症,老伴丁女士拨打120请求送医。急救人员赶到后,自称抬不动老人,要求家属找人抬病人下楼。80岁的丁女士花20分钟找到邻居和保安将老人送医,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7月12日,北京120急救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称,急救人员考虑到患者的安全,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抬患者下楼,整个过程没有违规行为。(《京华时报》7月13日)
类似案例之前也有发生。如2014年,厦门市家住7楼的陈阿婆突发重病,老伴赶紧拨打120。陈阿婆身高1米55,体重60公斤左右,4名急救人员以“没有义务抬病人下楼”为由,拒绝将阿婆抬下楼。相关人员对此的解释如出一辙:急救人员的做法并没有错。
现在的急救人员已经不是患者的救星了,而只是行使急救的形式责任,而至于谁来抬患者,而且是一旦患者出现意外的情况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现在人们普遍住的是楼房,而且现在是即使是急救人员已经到位,患者是否可以迅速被送往医院,这似乎已经是个难题了。
好像抬与不抬,已经成为无法化解的难题了。你可以带担架工,或是不带。这似乎就是急救车的标配,而且是这样的配置是硬性的还是软性的,都不好可以规定,可是现在已经把急救人员的抬患者剔除出去了。那么,现在的担架工应该如何收费,似乎是没有现成可以执行的标准。而且即使是有担架工如何收费,现在也没有具体的规定来执行。
或是把这些费用直接让急救车的急救人员来收取,这似乎并非是无法化解的难题。问题是现在的急救人员在没有费用支付时,而必须使用担架工才能让患者上车,那么急救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呢?
而即使是配备上了担架工,而一旦出现意外,那么这个职责就和急救人员毫无干系了吗!而是需要由担架工来承担吗!现在要求似乎是无法行得通了,而一切都需要纳入货币化才是唯一的正途吗!
在全国和地方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议,给每一辆120急救车配备两名或以上的担架工。同时提出,120出车前,应该主动询问病人或家属是否需要再派护工,以免造成资源浪费或不必要的纠纷。
不过即使是有了担架工,那么随车的急救人员就连搭把手的意识也不存在了吗!此外如何收费,这也是一个难题,而如何担架工是配备,但是如果的收入不多,那么这些担架工也是干不长的。
现在已经到了货币化的时代,一切都和钱有关。没有钱就无法让急救更有意义。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