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艾滋病人说明电信诈骗的监管制度亟待加强
李华新
对于艾滋病感染者被诈骗的恶劣事件,政府部门要做的不仅是提醒、警示,还要严厉打击诈骗团伙,追查泄露源头,堵住安全漏洞。
近日有网友爆料,全国各地有多名艾滋病感染者接到诈骗电话,诈骗人员自称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发放补助为由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的资金。据艾滋病防治公益组织白桦林统计,截至7月17日,全国26省份的多位艾滋病感染者都接到了诈骗电话。2016-07-18 09:38:00 来源:京华时报)
遍及全国的众多艾滋病感染者个人信息被泄露,令人震惊。既然诈骗者已经掌握了患者的详细信息,接下来会搞出什么花样,谁都没有底。而且是这些属于个人极度隐私的事情,现在被置放在一个社会的公共平台之上,而且是随时会像炸弹一样爆炸,被家人小心翼翼掩饰的病症,会置身在在人们的诧异和惊恐之下。这就不仅只是给艾滋病患者本人的一种伤害,对其家人也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什么叫做伤天害理,这就是一例。一些人想钱想疯了,想赚钱的念头也想疯了。如此的不择手段,如此的不顾及他人的伤心之痛并且是用这样的手段诈骗艾滋病人,这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可是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而且这些信息会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方式公之于众,这些都是如同恶魔一样的病毒。现在公民的私人信息,已经完全置于他人之手,因为现在那些已经上当和继续上当的人群依旧在增加。人们在自认倒霉之后,也不由地扼腕叹息。可是这个社会如果所有的负面成本都有个人承担的话,那么,人们的信息安危带来的灾难,也将会的不治何时就会爆发灾难。
与商业机构非法收集、获取个人信息相比,公共部门的信息泄露更令人担忧,因为这类信息不仅量大而且要素更全,但在安全意识和防范手段上,还存在很大漏洞。
不管什么原因被感染,艾滋病患者都是不幸的,他们是社会保障需要覆盖和关爱的群体。国家给艾滋病感染者的补助,既是“救命钱”,也是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兜底钱”。专门针对艾滋病感染者的诈骗活动,挑战了人们的认知底线——连这些钱都要骗,不只是伤天害理,更是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
从已掌握的情况看,诈骗人员目标非常明确,针对的就是在政府部门登记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们发现,诈骗者事先已掌握他们详细的个人信息,包括真实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户籍信息、确诊时间、随访的医院或疾控机构等。因此,有理由怀疑,全国艾滋病感染者的个人信息,已被大面积泄露。
能够掌握艾滋病患者详细信息的,只有社保、卫生、疾控部门,或者相关医疗机构。要想深度细查并不难,可是谁会谁能够做这样的事情呢!民众为了获得各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需要向有关部门提供身份证明,并让渡一定的个人隐私。但这都仅限于必要的范围内,获取个人信息的部门,也有义务保护这些信息的安全。
不过,在当下你只要和社会的某些组织和机构发生联系,那么你的信息就会很轻易地就会提供出去,而且是就连患者因病去世的信息,也会有些机构打着民政局的旗号来诈骗。而且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诈骗实力已经多到防不胜防的地步,现在一天不接几个这样的诈骗电话,是到不了头的。想想好可怕!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也是保护国家安全和政府公信力,这不仅是一个技术命题,也是一个制度命题。制度建设的问题很迫切的摆在当下,可是如何作为,政府如何来做得积极并且有成效,那也只能是需要政府的制度性建设!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