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特色分析
陶国水,章轶立

(在新安医学流派专题研讨会暨新安王氏内科学术经验研讨会上)
总结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尚存在问题,如:学界比较重视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和传承,对于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往往忽视;中医流派特色越来越淡化,学术领军人物缺乏鲜明的学术特色和具体的学术主张,师徒之间学术延续性较差等。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模式新颖多样,特色明显。家族师承与院校教育互补;交流融合与文化传承并举;传统口授相传与现代科技手段并存,使新安王氏医学始终保持着鲜明的学术特色和一脉相承的学术体系。
1个性与标准柔合,惠泽后学
中医师承教育(师带徒)和高等院校教育是目前中医传承的两种主要方式。中医师承强调“个性化”,院校教育则以“标准化”为特征。二者各有侧重,师承教育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院校教育则着眼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突破单纯家族传承的保守,在家族师承授受基础上结合了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及师承教育,使得“新安王氏医学”精华能够让更多家族外学人传承衣钵,德泽杏林,造福患者。当年王仲奇在沪上行医,抄方侍诊的学生除子樾亭、女惠娱、燕娱外,尚有许多族外人。王任之积极推动安徽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新安医学”研究、坚持门诊,传道授业家学;王乐匋为新安医学首批研究生导师和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通过临床带教、指导研究生,传承“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王键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新安医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高等中医院校教改,开展“新安医学”和“新安王氏医学”的研究与传承。
2继承中求发展,特色显著
“新安王氏医学”的传承具有延续性的同时更具有创新性,每代医家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以丰富“新安王氏医学”学术内涵。如,王仲奇临证重视“脑”的生理病理功能,治疗多从调补肝肾、督脉入手;王乐匋对心脑系病证的研究在王仲奇的基础上多有发挥,辨证重视“整体观”与“素体禀质”,认为心脑病证,病涉心、肝、肾三脏,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多用“条达木郁”、“培补肝肾”诸法,强调“虫类药物的运用”。王键多年来致力于新安医学理论的系统整理、新安医家治则治法作用机理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及有效方药的临床应用研究。他重点确立了“中风病”的中医诊疗规范及疗效评价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究新安医家名方验方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方法、创新给药方式,开发出中药新制剂、新剂型和中药新药等产品。 “脑络欣通胶囊”便是根据王乐匋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验方开发的中药三类新药。
3推动学派交流,兼收并蓄
开放性、包容性亦是“新安王氏医学”传承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王氏历代传人,均不同程度的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与不同学术流派间的交流。如王仲奇不拘泥门派之别,常与孟河医派丁甘仁、海派名医祝味菊等医学名家切磋技艺,不断丰富家学;另有资料表明,王仲奇女婿王兆基还是祝味菊的入室弟子;王乐匋为徽州新安医学和浙江越医相互交流做出了新的贡献,他积极关注、学习越医名医张景岳的学术主张和临床经验,得出“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滋阴之内必顾阳气”的个人体会,创立了一系列邪正合治、寒温并用的方剂;在处理外感病时,对张景岳顾护阴津阳气的学术思想尤为推崇。加强推广运用,增强辐射影响力。王键在新形势下,运用新方法,推动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主要形式包括建立“新安王氏医学” 流派传承工作站,采取和其他工作室交流共建或者选择在上海、厦门、浙江、江苏、陕西布点等方式;积极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将疗效显著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临床总结;开展流派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推广本流派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特色技术、传承团队、诊疗信息,为患者提供医疗咨询与解答,扩大流派辐射面与影响力;组织开展国家或省级流派学术会议,举办流派特色技术推广类省市级或国家级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4著书点校整理,审慎不苟
任何学术研究都离不开历史文献作为支撑,中医学更是如此。新安名医众多,著述宏丰,在基础理论、中药方剂、临床应用等方面均有建树。新安王氏世医为了更好继承衣钵,进而创新发展,首先作了大量整理、总结、点校等基础性工作。
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章巨膺先生也说:“中医书刊浩如烟海,但最有价值的资料,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首推医案。”正如孟庆云先生所说,这些医案资料既能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背景,也是医家诊疗过程的写真,考核医生水平和诉诸法律的凭证,更是将经验升华成理论原始资料,成为重要的学术传承载体。新安王氏医学传人整理了新安古籍等前代医著并搜集整理了大量王氏医家医案。
《王仲奇医案》、《王任之医案》、系统、全面地载述了两位医家的临床效案,为后世医家临床疾病诊疗提供参考(此外尚有《王乐匋医案(未刊本)》、《王键医案(未刊本)》)。王宏毅等撰写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王任之》,对当代新安名医王任之的主要学术成就及治疗经验进行了阐述。
王乐匋先生勤于整理点校相关经典。二十世纪末,他与余瀛鳌、李济仁、吴锦洪等著名专家一起,积极策划并领衔整理出版了《新安医籍丛刊》,此外还担任过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整理校点《医述》、《圣济总录纂要》、《外科正宗》、《叶选医案》、《医效秘传》,著有《老匋读医随笔》等。王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近百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23部,主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1部。主编《新安医学精华系列丛书》,详细介绍了新安医学各科精华,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一等奖。
在不断整理、总结、点校、著述的过程中,新安王氏世医逐渐形成新安医家一贯的治学风格。一是态度严谨,往往寝馈数载,然后成书;二是尚实用而少空谈;三是始终敢于怀疑,以致理论上能够时时突破。
5推动文化传承,当仁不让
新安王氏医学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受徽州文化底蕴影响深远,新安王氏传人亦儒亦医,文化功底,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王氏医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王仲奇先生工于书法,笔墨精良,深得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赏识。他留下的方笺,不仅脉案精采、处方巧妙,而且处方本身就是一份书法艺术作品,现如今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及文物被博物馆所收藏。王任之先生被赞“心通儒雅情犹趣,腹有诗书气自华”。其生平第一乐事是读书,自幼入蒙塾读《论语》、《孟子》、《左传》之类;其次是著文,通过文学写作活动,他结识了诸如巴金、卞之琳、胡风、施蛰存等人,使其思想水平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是志趣广博,王老不仅喜爱文物,同时积极倡导保护文物,平日还懂收藏、爱鉴赏,讲究笔墨功夫等。
王乐匋先生治医之余,复多雅嗜怡情艺事,如书法、诗词。“运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先生认为,专门研究感到有困难时,就去看看别的,或许从中能得到启发。其曾有一方闲章,刻曰“八小时以外”,借以调剂意趣,恢复脑力,活跃思维,避免滞碍,偕以神行,使治学通达。其书法甚富书卷气,评者谓其作品处处能入古,常常出新意,形成自家风貌。临床中,王老也十分重视人文关怀,曾题字赠予患者,以调患者情志而促疾病痊愈,可谓“医情人情两兼顾”。
王键教授承其父风范,喜爱书法,医文兼通。其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给出了八字定义,即“交融渗透、相得益彰”。儒、道、佛教思想以及传统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发展,他认为中医学就是在传统哲学指导和儒、道、佛三家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学“以哲为纲”、“以道为体”、“以儒为魂”、“以释为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固化中医流派的中医特色,还能营造中医流派传承与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中医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根植传统文化,开展新安王氏流派传承研究,是新安王氏医学与众不同的传承特色之一,其主编《医学与人文》一书,详细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如何繁荣发展的相关问题。
“新安王氏医学”传承方式多样,且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点,这正是“新安王氏医学”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