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亭榭堂前燕


  旧时亭榭堂前燕



  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场会龙庄。蔡律摄

  似皇城、似王府、似古堡、似要塞……隐藏在江津四面山高山之巅、古林深处的会龙庄充满神秘。

  从重庆主城出发,经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沿江津、四面山方向进入成渝高速公路,从刁家、四面山出口下道。上S107,右转进入S312。沿S312行至学堂湾调头,再行驶4.8公里即到双凤村会龙庄。



  烈日下,一根旗杆矗立风中,背后是一座规整的清代院落。院门上一块匾额写着“会龙庄”。会龙庄采用复四合院布局,巍巍三重堂沿中轴线贯穿,建筑面积达5300平方米,占地总面积20468平方米,气派非凡。山庄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其内部建筑与紫禁城相似,故有“深山紫禁城”的称谓。蔡律摄



  龙吟凤舞对联 :古楠参天溪水潺潺高墙白层映斜阳,楼阁高耸庭院森森长廊玉阶迎宾朋,  蔡律摄

  会龙庄山门正面的对联“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是明代旧联,其中“太和”、“宫墙”这些带有皇家意味的词语出处虽然已无考,但和庄外200米左右一座王家老祖婆坟墓上的金枝玉叶图案倒也有所呼应,这种图案通常是皇室女性专用。山门背面的对联“古楠参天溪水潺潺高墙白层映斜阳,楼阁高耸庭院森森长廊玉阶迎宾朋”,则是新联,据说出自文革时曾在设于会龙庄的江津县凤场(双凤)中心校读书的胡家祥之手。



  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悲剧式的人物,他的传奇故事、雕像反映了人们对朱允炆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蔡律摄

  几百年来,会龙庄的身世一直流传着多个传说。有人说会龙庄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逃难入蜀,在重庆江津修建的行宫。中国有408个皇帝,列入了建文帝,但其他皇帝都有来有去,只有他有来无去。被四叔朱棣篡位后,他从南京下福建又折回云南,他从江南逃向云贵川藏大西南,且会龙庄整个建筑群带有宫廷建筑特征,龙是古代皇家专用和驰名商标。此说的依据是会龙庄建筑格局仿紫禁城,且整个建筑群带有宫廷建筑特征。



  正堂龙椅及九龙壁  蔡律摄

  第二种说法是:清朝大贪官和珅派人修建,论据是只有如和珅那样富有才能修此豪华山庄,会龙庄是以328根整石修建庄园,而据考证,建园所用整石在四面山周围并不盛产,1根整石当今工匠打造也要一年以上,这而328根整石的打造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财力相当雄厚。



  其三是说此庄是清道光年间王才美在双凤场沱弯楼下赌博发了财,于是修此庄园。

  但刘锡玉经过研究发现,经专家断定,此会龙庄为明末清初时所建。而建文帝出走是在明初的1402年,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早了240多年,故建文帝之说不能成立。而得宠发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的和珅,又比明末清初的1644年晚了130年;至于清道光年间的王才美(解放前王姓庄主的先祖),则更晚。因此,刘锡玉推断这三种说均不靠谱。



  会龙庄碉楼一角。蔡律摄

  根据江津区文管所的鉴定结果显示,会龙庄修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这里又叫王家大院,王家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在一次为清政府押运财宝的过程中丢了货物,于是家主王仕文让随从带着妻子逃难。有孕在身的王妻逃到双凤生下孩子。经过艰苦创业,王家经营食盐生意,富甲一方。有“王半县”之称。



  仿古木雕屏风。蔡律摄

  会龙庄素有“西南第一庄”的称号,漫步其间,戏台上精美的鎏金雕花、房梁间的彩绘木雕装饰、开阔平整的天井映入眼帘,体现出庄园主人非同一般的财力和审美品位。



  全木结构组合而成的房屋。 会龙庄的建筑风格既不是寺庙,也不是宗祠;既不是集镇商铺,也不像川东民居,却属于典型的宫廷建筑。蔡律摄

  四川社科院特约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刘锡玉,经一年调查研究,找到新证据,提出会龙庄的真正主人,极可能是“吴三桂”。



  鸳鸯亭  蔡律摄

  刘锡玉经过充分考证,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提出会龙庄的建筑格局,不是仿紫禁城,而是仿昆明平西王府。他认为,会龙庄中之三重堂贯穿中线的建筑格局,正与平西王府的建筑格局一致。只是规模小些,还省去了后面的两个天井。



  会龙庄内规模宏伟的戏台背景  蔡律摄

  会龙庄大门牌坊上有一对联,据当地人说是原来悬于大朝门上的,上联:千古宫墙丽日祥云照耀,下联:万方礼乐太和元气流行。说明此皇庄是一座宫殿,这也符合吴三桂、吴世藩的身份。



  会龙庄墙上画作。蔡律摄

  从会龙庄的格局与气派上分析,刘锡玉提出,这里是吴三桂为自己准备的避难之所,也是他在失败后,准备在此负隅顽抗,想在这里东山再起的龙腾之地。



  近千年的金丝楠树依然郁郁葱葱。蔡律摄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寓意没有长开不败的花,也没有永久的富贵年华。游走四面山江津柏林镇双凤村会龙庄,看燕子在院落、房梁、堂前走廊前斜掠翻飞,感慨时事的变迁,回溯明清国破家亡的苦难,珍惜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

  蔡律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