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扶贫的蝇贪必须及早防控
李华新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当前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各地纷纷出台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扶贫工作进度。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同时,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从危房改造款到土地征用补偿款,再到补助款、救助资金,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涉及广泛;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形式多样。2016-08-12央广网)
现在有种贪污叫做“蝇贪”,这些蝇贪往往是在基层,比如一些涉及到农民、城市居民的拆迁、种粮补偿等等国家政策规定的一些补贴项目,只要是要通过基层来实现的,往往都是会由基层一级组织来付诸实施。于是一些蝇贪就会采取雁过拔毛、或是层层设置阻碍,使得一些本应落地的惠民措施迟迟无法与群众见面,在群众不知情的情况下非常容易使得一些腐败案件发生。
两一个必须要认真对待的农村基层的腐败是村民所意识不到的一些腐败问题,可分为隐蔽的腐败和显露的腐败。隐蔽的腐败指不经仔细审查清算不能被发现的腐败,如做假帐,挪用资金的。显露的腐败指容易被意识到甚至披上合法外衣的腐败。
一些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或是打着为民办事的幌子来进行的卡要沾的情况,会把几百上千,抑或是上万的资金中饱私囊,或是挪用等等现象,有些数目虽然不大,但是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大财。
农村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权力过大,过分集中,缺乏有效制约。按照现行的农村基层领导体制,村党委应按照党的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力,村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但是。有些地方村委和党委权力不分,互相插手,如果村长或村书记他愿意并且有能力条件,他可以一手遮天,无人管得了。
与远在天边的“老虎”相比,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和直接。中央纪委已多次部署,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保障。从今年开始,各级纪委都加强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力度。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鲜果。
从全国范围看,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主要呈现出违纪人员多为基层干部、各项扶贫资金均有涉及、违纪手段复杂多样等特点,中央纪委在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发现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基层党委、纪委和有关职能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基层党委不主动担当,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虚化”;有的基层纪委职能定位不准,监督责任“弱化”;有的职能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监管职责“软化”。解决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扶贫资金、项目大多通过职能部门下达落实,但相应的制度规定不够健全,监管机制不到位,给一些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对于而至农村基层的腐败,仅仅是依靠大数据或是通过联网或是微信方式来对于资料进行核查等等方式,是可行的。但是在现有情况下,还是需要深入到基层才能了解到真是情况。才可以对于群众的诉求即使了解。也便于核查一些借口扶贫向上要资金,却不能即使发放的具体问题。
因为即使是计算机的功能在强大,真正落实这些具体问题的还是需要由人来完成。因此说,要而至农村基层的腐败,就需要在容易发生腐败的关口,抓好防控。另外是农村基层腐败也会出现新的、复杂的动态,基层纪委和监察部门,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同时更需要在农村不断强化普及村民的法制观念,形成一股强大的防控腐败的社会力量。起到遏制农村基层发生腐败的强大力量!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