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在企业中、在社会上,利益最大化成为大家的口头禅。10年后的今天,利益最大化切切实实成为人们日常决策的首要考虑。难道不是吗?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换工作第一选择是一个理想中的职业还是一个待遇好的?
今天为什么有各式的黑作坊不断涌现出来并且被曝光?为什么同行业的产品往往被同行业诟病?
今天创业中,我们的合伙人最常说的是什么?是“不以上市为目标的创业就是耍流氓”?还是“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就是骗子”?
近期,很多位高权重的官僚、甚至公检法等地位显赫的人也逐渐下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西方经济学的教育很成功,把一个多元目标的社会主流教育成了一个“利益最大化”为主流的社会。
我们的企业是否始终在“利益最大化”的指挥棒下行事呢?恐怕未必。但是,在社会都在被“利益最大化”观念侵蚀的时候,真正的创业者反而极度的不适应甚至很难存活。现在资本市场上的血雨腥风仍然不断上演。这表明小资本已经没有了机会,中等资本也只能看运气了。
今天的宏观经济形势已经非常紧迫,而大量的资本仍然在不断的向顶端——金融业(包括方地产)靠拢,如此集聚下去的后果可想而知。实体经济的极度萧条会对社会造成重大杀伤。
通过对过去社会、企业发展历史的总结,事物发展的基本理论认为,一个真正的常青树企业,经济利益是其中一个目标,另外还有团队建设、组织协调、指导思想(文化层面)、领导人的自我提升、不断的自我更新与完善机制建设。
换句话说,在真正的创业中,经济收益是一方面,锻炼骨干,团队凝聚力更强,带头人更成熟,纠错机制更完善,思想境界提升了。都可以看作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经济收益是属于基础层面,是必须,但是不是创业的最终目的。但是实际中,创业的最终目的变成了经济利益。工具和目的的混淆,造成指导思想的混乱,做事原则的紊乱。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底线。
多方位的建设与完善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与锻炼,而这些投入和锻炼就相当于金字塔底座,只有经过了充分的磨练,才有机会登上塔顶,奔向所谓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