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着“改地名”不如持久“改作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些地方热衷于将地名改来改去,当然有的是因为撤县设市或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而不得不更改地名,而有的则是地方领导要求或想当然地改来改去,并且各地竞相效尤,忙得不亦乐乎。一时间,“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时髦,更被一些地方领导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拉动地方经济、提升知名度的制胜法宝或“灵丹妙药”。
名字,就是一个称呼而已。无论是地名,还是路名,并不代表一个地方的实际文明程度高低以及经济发展实力。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领导对于“改地名”、“改路名”等乐此不疲。当然,从全国范围看,的确有些地方凭借更名打响名气,获得较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更多的地方更名,不仅因为章、印、牌、工商登记、地图标注等的更换而带来行政成本加大,还给老百姓带来更改身份证等“连锁反应”,平添很多麻烦。有的地方改名十多年,当地百姓还是叫不习惯,甚至一些地方群众还联名“上访”要求重新改回原来的地名。笔者认为,一些地方领导热衷于“改地名”,固然有客观需要,但更多的还是源于头脑中固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攀比之风等不正之风在作祟。因此,要想遏制一些地方官员忙于“改地名”的冲动,必须深入持久“改作风”。
小作风事关大问题。干部作风的好坏,从小处来说,关系一个单位、部门,或者一个地区行政质量、为民服务效率;从大处而言,则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影响着惠民举措、发展建设的有效实施。一些地方干部忙着“改地名”,看似在为地方发展动脑筋想办法,但却动的是“歪脑筋”,想的是“臭办法”,暴露出政绩观偏差以及“四风”问题的遗毒。而且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的沉淀,随意改之便割断了当地的文化脐带,导致文化传承错位,产生社会问题。地名并非不可更改,但应该努力呵护地名的严肃性、历史性、自然性和稳定性,在更改地名时保持谨慎,理性衡量利弊得失,切忌盲目跟风“追名逐利”。拍脑袋决策、任性“改地名”,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风是作为的引领。部分地方政府希望从改名中找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契机,无非是为己增添一时政绩。当然,除了增加政绩,改地名还能拉动某些方面的“内需”。改一个地名需新刻公章,制作新招牌和标志,印新文件袋、信笺信封、办公材料,广告装饰、印刷包装等行业自然可以大赚一笔,或许还能增加就业岗位,甚至养肥承包商。“这与劳民伤财何异!”“任性”改地名实则反映了浮躁之风下的畸形政绩观。有些地名更改是出于历史原因,有些则因权力使用未被有效约束,仅将经济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地名、文化、百姓缺乏足够尊重和敬畏。
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乱发展、瞎折腾就是没道理。综上所述,“改地名”绝不是拉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改地名要算好经济账、文化账、民生账的同时,还要讲求实效。不能为了改名而改名,更不能以长官意志来改地名。想要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推动经济发展,除了依靠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魅力外,还应思考怎样保持这种魅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深入持久改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红利,绝不能以“改地名”来谋求功名,而辱没历史、迟滞发展、愧对人民。
(倪洋军)
忙着“改地名”不如持久“改作风”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