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配得上财务成功吗?


 

  思考两个问题:中国人配得上呼吸新鲜空气吗? 中国人配得上拥有财务成功吗?前者不言自明,后者得想想。请再思考两个问题:你配得上呼吸新鲜空气吗?你配得上拥有财务成功吗?前者和后者可能立马都不言自明。

  我的答案可能和大家的直觉一样:是的,你配得上财务上的成功,中国人配得上财务上的成功,人人都配得上财务上的成功。但是,新鲜空气并不是你想吸就能吸得上,财务成功更是难上加难,全球皆然,包括中国。

  什么是“财务成功”(Financial Success)

  “发财”是财务成功吗?中国人热切追求“发财”,对“发财”如此坦诚的渴望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但是,“发财”不是财务成功。即使“发财”了,即使“发了大财”,成了“土豪”或“富绅”,也难言一定就获得了财务成功,因为只要不善“理财”,就很有可能会“破财”,从而导致个人和家庭财务上的最终失败。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发财”并不是一个好的追求,“财务成功”才是;就像“GDP猛增”不是一个好的追求,“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才是一样。

  财务成功可以自下而上的从三个方面来定义和衡量。

  首先是财务安全(Financial Security)。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当今没钱就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家庭顶梁柱早逝、家庭医疗费用和养老金缺口三大挑战严重危及众多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安全。因死返贫、因病返贫、未富先老的情况普发到令人麻木而熟视无睹,大家对养老金缺口、社会逐步走向重度老龄化的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无感,就好像泰坦尼克号上载歌载舞的欢乐人群并不知道冰山就在巨轮的前方一样。

  中国人对“发财”毫不掩饰的渴望和追求,在我个人看来,根植于千百年来战乱和贫苦所带来的深深的财务上的不安全感。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有基本的保障,才更容易有安全感,才算有财务安全。财务安全,是财务成功的基石;没有安全感,何谈成功?想一想,你和你的家庭财务上安全吗?你和你的家人经得起任何人生的变故和意外吗?你的家底够你和你爱的人体面地慢慢变老吗?

  其次是财务健康(Financial Health)。

  安全之上,需要健康。就像新加坡的国家项目“存钱有道、理财有方”的名字所说的,要想财务健康,需要“有道”“有方”地打理钱财,树立可行的生活目标,相应做出合理的财务规划。“月光族”也许是因为薪水微薄而窘迫无奈,太过节俭到完全牺牲当前生活质量也难言健康。财务健康的关键在于财务规划和财务平衡。

  首先,“凡事预则立”,财务规划就是要“知止”,想清楚自己和家庭的目标以及可行的财务安排。其次,需要保持当前和未来之间的财务平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自己和家人财务需要之间的平衡,各种生活目标之间的平衡,消费、保障、储蓄和借贷之间的平衡,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的平衡,长期资产、短期资产和备用现金之间的平衡,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平衡。

  好高骛远、缺乏规划、不切实际、极端失衡、过度借贷、过度节省的财务状况,难言财务健康。如果听说一个人月薪10万,他花了15万;一个人月薪5000,他存了4900,我们都会直觉得认为这可能是不合理的。健康的底线是没病,财务健康的状态是有奔头、有规划、有节制、很平衡。想一想,你和你的家庭财务上健康吗?

  最后是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

  有人以资本性收入对日常开销的比例大小来定义财务自由,有一定道理。我个人认为,财务自由是在财务安全和财务健康基础之上,一种类似于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财务和心理状态,重点既在“从心所欲”,又在“不逾矩”。不要以为有钱了随便在某个欧洲衰落帝国买一个落泊贵族曾住过的别墅、而一年又不去住几天就是财务自由了,这只是被金钱所奴役的表现之一,并非真正的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就我个人看来,一是可以不用为谋生和将来而担忧的一种财务和心理状态(free from financial insecurity and concerns),二就是像巴菲特一样钱赚够了还要跳着踢踏舞去工作,让他的孩子们去全世界撒钱做善事,而不用含饴弄孙地担忧着怎样“财富传承、富过三代”。财务自由,就是要免于财务上恐惧、愚昧和执念,就是要“从心所欲”,但“不逾矩”。想一想,你和你的家庭财务上自由吗?

  财务安全是基石,人人必需,没有就可能很惨。财务健康是目标,幸福生活之要义,理应为自己和家人努力实现。财务自由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梦想,有能力就放胆追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看开些,才是真自由。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人配得上财务成功”

  在《谁为你理财》和《中国需要来一场金融“扫盲运动”》文中,我已经列举了中国金融理财市场的诸多乱象,以及金融监管、消费者保护、公众金融教育、金融理财顾问等各个方面的欠缺之处。在谈定期寿险和香港保险的系列文章中,我也分析了为什么中国保险业需要加大产品和服务端的供给侧改革。

  总得来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成熟,投资、保险等金融市场“坑多水深”,老百姓追求财务成功所需的基本知识、理财服务和金融产品的质量、数量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在新常态的大经济环境之下,在重度老龄化社会逐步逼近的人口大趋势之下,中国人财务成功的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之所以要提出并强调“中国人配得上财务成功吗”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这些和每个人的幸福、未来和财务成功都息息相关的问题。每个人都配得上财务成功,但是不尽人意的糟糕现状却极大地降低了获得财务成功的可能性。很多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事实却恰恰相反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却已经开始在你我心中、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其它地方,都已经开始逐渐变得模糊、逐渐失去了这些问题原本应有的冲击力。

  例如:“中国人是否配得上呼吸新鲜空气”“中国婴儿是否配得上无毒奶粉”“中国人是否配得上安全食品”“中国人是否配得上用国内生产但远销海外的马桶盖”“中国医生是否配得上不被打”“中国人是否配得上便宜的定期寿险”“中国人是否配得上一个更好的股市”,等等,这些重要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它们还没有得到妥善地、系统地、有效地解决,但是对这些问题本身可能却已经逐渐麻木了,我们的愤怒已然消退,或耸肩说“还能怎么办”,或无奈地说“等等看吧,总会好起来的”。

  对这些问题不再敏感、不再愤怒、不再关注了,是这些问题难以得到尽快、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外媒报道称今年9月荷兰设计的户外空气净化器“除霾塔”将被搬到北京的一个公共场所,主要发挥警示作用,“提醒我们抗击雾霾问题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真得需要 “除霾塔”这样的“神器”来提醒我们“中国人配得上呼吸新鲜空气”吗?

  在理所当然、事实却恰恰相反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之前,我认为,公众对这些问题或可逐渐麻木、不再聚焦,但是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专业人士和新闻媒体却不能麻木不仁,需要时刻警醒、持续追踪、保持敏锐,并不断寻找和推进有效解决方案。唯有如此,社会才有可能最终解决这些深刻影响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

  如何促进中国人的“财务成功”

  千万不要以为每个人努力工作赚钱就可以取得财务成功,勤奋工作、发家致富是取得财务成功的一个条件,却远非充分条件。促进中国人的“财务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绝非易事。

  首先,如上所述,我们要对你我都配得上财务成功这个问题,做出清晰而肯定的回答。我们要对阻碍你我实现人生目标、获得财务成功的种种内在和外在因素,对那些理所当然、事实却恰恰相反的重要问题,持续保持关注、关切、甚至愤怒。愤怒可以成为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不要轻易耗散它。理性清晰地定义问题,保持紧迫感,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从每一个人自身开始,到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和每一家金融企业,到每一位雇主和每一家企业,直至国家最高监管机构和权力机关,都要直面问题的所在,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共同采取系统而全面的多种行动,为促进中国人的财务成功打造和提供必要、充分的各种社会和商业条件。

  1. 个人的责任和行动

  在中国,个体虽然具有朴素坦诚的发财愿望和对财务安全感的极度渴求,但是普遍缺乏金融风险意识、保险意识、和最基本的金融素养。被骗钱了唯有闹事上访,或自认倒霉,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保护,实在可怜可叹。虽然近半个世纪的当代历史是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主因,但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怨天尤人,我们自身和家庭的财务成功最终也只能取决于自己。

  赚钱谋生,财务规划,存钱应急,购买保险,储蓄求学,贷款买房,投资养老,诸此种种和打理钱财相关的事情,每一件都不轻松,做好更难。面对问题不能做鸵鸟,即使再忙、再难也要把钱的事情考虑周全,因为财务安全、财务健康在当今的社会里对于生活至关重要。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财务成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关乎每个家庭的成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些最最基本的金融保险理财知识,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对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

  2. 专业人员的责任和行动

  中国的银行、投资、保险从业人员总共多达上千万,金融专业的学生、教授、专家也是不计其数,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依托中国庞大市场也纷纷进入世界500强,然而可悲的是,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幼稚,股市是“疯”的;银行业大而不强,主要还是吃国家政策软饭;保险产品结构失衡、保障功能发挥欠缺,保险公司是否姓“保”都让人怀疑。这些问题说明,中国上千万金融从业人员还没有为中国老百姓的财务成功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专业能力不够吗?还是缺乏专业精神?

  我个人的观察是,专业能力是有的,专业精神很欠缺。以保险业为例,中国目前超过500万保险营销员,历史上轮训过至少5000万保险营销员,只要这些保险营销员每人接触过10个客户,中国每个家庭就都曾有机会深度接触过保险,但是为什么中国人的保险意识还不高?为什么人们还是不认同保险?是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把好的保险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庞大规模的保险营销员队伍吗?当然不是。保险培训失范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专业精神的普遍缺失,中国金融业欠缺的是超越短期既得利益、真正为客户解决财务问题的专业精神。

  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都对客户负有受托责任(fiduciary duty)。帮助客户最有效地实现财务成功才是每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无论你是做银行、投资、保险还是咨询,等等。没有客户的财务成功,即使做金融的人实现了财务成功,那也是一件违背专业精神、值得羞愧的事。

  推动中国各个金融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指开发一些好的金融产品,首要一步要务虚,强调专业精神,发挥专业精神,以专业精神为指导改革监管制度、打造专业能力、开发好的服务和金融产品,以帮助客户实现财务成功。

  3.企业的责任和行动

  在公司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得以安生立命、养家糊口、获得财务成功都和我们为之服务和工作的雇主或企业息息相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位营销教授甚至还找到证据说明,职场对人们择偶组建家庭都影响重大。可见雇主、企业对其员工的人生具有重大影响。对于员工的财务成功而言,企业不但负有支付薪酬、提供医保、支付社保等等一系列的责任,也有为员工提供金融教育、帮助员工实现财务成功的责任。这不仅仅是提供员工福利,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能全心全意帮助员工实现财务成功的企业或雇主,难言履行了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

  想起一位好朋友去年和我说的一句话,他说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员工,包括那些层级相对较低的员工,给他打了十几年工以后,还买不起一套房。为此,他给他的员工提供了免息房贷首付和可观的财务支持,帮助他的员工安居乐业。对我而言,这才是一个企业家真正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和雇主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以奋斗者为本”,公平合理地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财务成功,另一方面,企业和雇主还要提供“职场金融教育”,提升员工的金融基础知识和理财能力,帮助员工自己去实现财务成功。

  职场金融教育在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都比较流行,一开始是作为企业给高管人员的一种免费金融咨询福利,近年来利用新科技有逐步扩展至所有员工的趋势。中国职场金融教育市场仍是空白。

  4. 国家的责任和行动

  从国家的角度,首要一点就是要将金融扫盲、提升国民基本金融素质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从1985年宣传“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到1995年提“只生一个好,国家帮养老”,到2005年说“养老不能全靠政府”,2012年讲“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再到现如今搞“以房养老”,我们的国家,在国民养老问题上,就像在国民医疗问题上一样,欠了太多债。为了人民的财务成功,国家即使不能大包大揽,也一定要履行应尽的义务,开展金融扫盲运动,帮助国民自己追求养老财务安全,获得财务成功。

  在金融扫盲的基础上,国家还应该全力推动社保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保障制度,提前布局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多多实行藏富于民、国退民进的经济政策,让利于民,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真正达成“先富帮后富、最终共同富”的改革愿景,帮助国民普遍地获得财务成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保障和金融市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方方面面目前仍是问题丛生,发展中的问题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得到解决,下至个人、上至国家,每一个人都要重视阻碍个人实现财务成功的各种问题,个人要对自身和家庭承担最终责任,企业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国家要以民为本、真正为人民服务,共同改善中国人的财务前景,因为,中国人配得上财务成功,人人都配得上财务成功。

  2011年美国政府搞了一个国家战略:Promoting Financial Success in the US——National Strategy for Financial Literacy 2011(促进美国人民的财务成功——金融扫盲国家战略2011)。我在美国生活过几年,了解美国的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保险产品比内地和香港的要好很多,即使如此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后还是发现需要金融扫盲以促进国民的财务成功。从那时起,这个英语问题Do Chinese people deserve financial success? (中国人配得上财务成功吗?)就长久地盘旋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这篇文章算是一个初步思考小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