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真的能实现增加国民收入吗?


 

“一带一路”真的能实现增加国民收入吗?

-----武钢一位退休干部以武钢走出去最后却造成武钢陷入困境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遇到一位武钢机关退休的朋友,他告诉我原来机关的老人相当多的都在国外;因为这些人的子女基本上都在国外工作,所以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武钢的人。他说不是绝对的数据,但原来武钢的科级及以上干部的子女绝大多数是在国外;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到国外读书而留在国外的。他说武钢走出去并没有增加武钢的收入,倒是培养出了不少暴发户。再加上很多人实际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而走捷径送子女出国,所以武钢走出去自然也就带出去了不少。正因为如此,所以走出去的武钢实际只得不断增加投入;这也是武钢不断陷入困境的原因。因为这么多人走出去不是奉献,而全部是武钢承担的成本呀。因为武钢走出去既没有实现从国外捞钱回来,也没有实现投入产出;全部是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如果说产出,那么这么多武钢的子女在国外就业应该是武钢投入的结果吧;如果没有武钢,这里面很多人是难以实现出国梦的呀。

听了这位朋友的话,有位网友给我的信息顿时浮现在眼前;这位网友说他单位负责人告诉他,中国的阶层已经固化而不会有什么改变了;但两极分化的矛盾还真的不会激化,因为我们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实现中国社会的经济总量对外快速扩张;因而贫穷的国家只能将资源低价卖给我们,所以我们国内的经济泡沫永远不会破灭;这就是国家层面的英明。我说我们这个讲政治的社会,“一带一路”应该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正因为如此,人家企业走出去是去赚外国人的钱;而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却有相当多的刚好是用国内的钱来补贴国外的亏损。结果武钢的一位朋友认可我的观点,她说武钢这些年既没有从澳大利亚这里赚到钱;同样也没有从巴西这里赚到钱呀。相反我们武钢对外投资的失误,刚好全部是这些贫穷的国家;这位武钢的朋友说就如同当年海南开发,武钢投资二个多亿竟然连个泡沫都找不到;而在浦东投资二个多亿,起码还有栋楼房在。这就是国内投资在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区别,难道对国外的投资就不具有这个规律性吗?

是啊!这些年我们的国企清一色面向国内市场,从而快速使我们的国内市场全面饱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经济总量在国内就不好再提高了;就如同我们今天社会的住房,如果是平均分配恐怕早就超过每人一套了;但国内还是在发展住房,因为没有住房的老百姓还是相当多的人;这就是我们社会专家学者定位的刚性需求。然而正是这些没有住房的人也刚好是我们社会买不起商品房的人,所以我们社会住房再多也改变不了刚性住房需求的数量。正因为如此,即使将全国的土地全部修建成住房;我们社会依然还是有相当部分的老百姓是没有住房的人。比如说我吧,现在就是住在当年单位分配的平房里;如果不拆迁,我也根本就不打算买住房。因为现在儿子有自己的住房,我何必还要借债买什么住房呢?我不知道全国的情况如何,起码我身边相当多的朋友都是我这样的想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社会再扩大住房总量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也是中国特色呀。

在国内经济总量无法增长的现实情况下,“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起码可以转移经济总量;它旨在打破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现状,从海陆到空间、从纵向到横向地贯通我国东中西部和主要沿海港口城市;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也就是说“一带一路”的确可以运用中国品牌,实现夸洲越洋的合纵连横。看今天我们社会对中兴、海尔这些品牌而言,“一带一路”无疑是借势凭风的契机。然而在中国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小的今天,很多企业借“一带一路”这个东风也没有作用;如我们的武钢,现在想走出去竟然是越来越困难了;因为我们的底蕴没有了,我们的品牌还没有树立;我们依靠什么在“一带一路”中展现生机呢?

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在思考,我们中华民族开创的丝绸之路或茶马古道主要就是对外的经济通道;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对外贸易无论是丝绸、瓷器或是茶叶;实际都是中国独有的对外商品。然而遗憾的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社会实力雄厚的企业全面开始实行内向型经济了;结果不仅没有创新出新的中国制造品牌,反而将很多原有的中国特有品牌改造成中外合资的商品并面向全国国内市场。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制造变成了人口红利;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的老百姓自谋出路了,因此对外输出低廉的人力成为了中国特色。虽然现在的“一带一路”我们的确想对外输出中国品牌,但在技术与专利退步的现实情况下而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即使我们拥有这个通道也没有多少中国制造能通过它输出。于是绝大多数老百姓寄希望于国内市场的降价,这就是希望能有国际低价资源进入中国。然而英国脱欧使我们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难度,因为没有任何国家会为国际经济发展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所以说我们想利用“一带一路”的通道实现我们购买国际低价资源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因为人家也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如此说来我们想通过“一带一路”来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的确能有一些可能;但在中国制造越来越萎缩的今天,我们对外扩张的经济总量还真的不可能太高;充其量只是一些垄断国内资源的企业对外展现自己而已,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企业与单位开始全面收购与并购外国资产的现实。为什么说这些对外花钱估计收效甚微,因为武钢当年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收购外国矿山;结果扶持了外国,最后却是武钢自己的员工下岗。因为改革开放后我们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或单位从国外赚钱回来的现象基本可以忽略,而我们对国外的贡献却是越来越大;这就是我们市场化的学费。虽然我们每年交的学费与日俱增,但还是没有实现从国外赚钱回来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想实现国民收入增加的可能性有;但那是你大量投入配育起市场后的事,因为这就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对海南与浦东的开发实践体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