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琐记(55):路过海邑


 西行琐记(55):路过海邑

 

2016725日。

过石林五十来公里,有一个彝族聚居村落,叫做海邑。海邑是进入泸西之前的最后一个外县村子,过了海邑,再翻过圭山,就到泸西了。对我来讲,海邑是旅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出来的时候,看见海邑就知道离开家乡了;也就在那一刻,就开始怀念。回来的时候,到了海邑就明白快到家了,就开始兴奋,开始近乡情怯。我上大学那一年,父亲送我到昆明。路过海邑的时候,他就开始惆怅了。说你以后回来,到海邑就看到圭山,看到圭山就等于看到家乡了。他似乎预料到我以后不会回家乡工作了,想提前表达一下他的遗憾。

以前坐班车来往,会在海邑加水,有时候也吃午饭。最初经营小饭馆的是村集体组织,供应很简单,大多就是一碗光饭,泡点菜叶汤;有时候只有烧土豆。后来,集体的饭堂取消,私人经营的小吃品种多,味道也好。有玉米、土豆、花生、香肠、面条、米线等等。在六七月间,路边还经常有卖野生菌的,卖桃子、李子、杏子和甘蔗的。我通常只吃土豆。店家将撕皮的土豆切块,再撒上辣椒粉,装在纸盒了,用牙签挑着吃。

海邑给我留下特别的印象,不仅因为它是一个标志——离乡或者回乡的标志,还与我的一段记忆有关。1986年寒假,我放假回家。我的家的概念很复杂。在北京的时候,很容易将昆明理解为家,因为外婆在那里;到了昆明,又会将老家当做家,以为奶奶和父母兄弟在哪里。见到外婆之后,又要回另外一个家,就有些舍不得了。于是那一次我没跟父母商量,就带着外婆去我老家。那时,外婆已经老了,身体不再那么结实。冬天的高原已经很冷了。我们在海邑休息的时候,路边的松树上挂满了冰挂,还有寒风呼呼的吹着。我感觉到外婆冻得瑟瑟发抖,还咳嗽。我将自己的羽绒服脱给外婆披着,她怎么也不接受。她说自己没关系,受得了,他更担心的是会冻着我。于是,我将外婆紧紧搂住,这样我们都暖和了。那是我长大之后第一次跟外婆那么亲近,也是最后一次。后来,每次经过海邑,我都会很很温暖地回忆起那段往事。那种幸福经常让我流泪。

海邑是个彝族村落,距离阿诗玛的家乡很近,也是“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那首名曲的发源地之一。我后来读云南的宗教历史,知道那个偏远的山村在近代传教史上还有一定影响,曾经是滇东南一代基督教传播的重要基地,历史上似乎还发生过什么教案。这个地方似乎一直就是那样落后,住房破破烂烂的,街道又窄又脏。这次回去路过海邑,发现它改变了很多。道路拓宽了,路边的砖瓦房翻新了,还有好几家墙上挂着“彝家乐”的招牌。还有一个大大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撒尼文化陈列馆”。看起来旅游业发展到海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