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琐记(69):梵净山·天上的景观


 西行琐记(69):梵净山·天上的景观

 

201682日。

在山下的时候,天气是那样的闷热;而到了山上,又下着雨,天气一下子冷得像要入冬。没办法,买了一件雨衣披上,又遮风又挡雨。

走过天街,雨渐渐停下来。回头一看,眼前一片云海,云层翻滚着,变幻着,又有一阵阵浮云,像千军万马的部队,呼啦啦向山上冲来。来到普渡广场,找个地方坐下,买了个鸡蛋薄饼充饥。慢慢地云雾散开来,太阳露出来。广场西边一侧,正是红云金顶。一座高山,瘦削得像根石柱,高高耸立着,云层时而笼罩在山顶,时而盘绕在山腰。有栈道通往山顶,山顶有一座寺庙。据说,那栈道很险峻,很陡峭,上下一次顺利的话得一两个小时。刚才因为大雨,山顶又有雷电,上红云金顶的栈道关闭了。现在天气放晴,才又开放。我坐在那里思想斗争了一会儿,我要不要上去呢?当时确实是太累了,腿脚已经发软。而且,雨燕和亚亚因为疲劳和寒冷已经下山了。于是对上去的身体反应就是否定的。为了给这种身体的消极反应提供支持,就杜撰出一通自欺欺人的理论。我当时这样以为,1,如果上山的目的是表达对神的敬畏的话,其实是不用上山,因为在山脚更能体现对神的敬畏;相反,上山的话,降低了与神的高度之差,对神的敬意也就降低了。2,如果上山的目的在于体验美景的话,其实也是不用上山的。因为我们对美景的感受就在于美景当中,我们想象着将自己放在美景当中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但在美景之中的人体验不到美景的。比如,在山脚或者山外,可以体会到山的雄奇,而当我们到了山顶或者进入山中的时候,那种雄奇的感受就消失了。我自己得到这些解释之后,就决定不爬红云金顶了。

普渡广场的向东一侧,有一条稍缓的台阶,通往老金顶和蘑菇石。老金顶是梵净山的最高峰,也是梵净山宗教系统的核心,在红云金顶开发之前,也是梵净山旅游的最终目的地。而蘑菇石,也就是那种书页一样堆积岩层的地质结构,是梵净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在沿着缓缓的台阶向老金顶或者蘑菇石方向进发的过程中,不时回头张望身后的红云金顶。一路上,有不少的游人,就干脆坐在地上,默默观察云彩的流动,观看红云金顶在云彩变幻中的变幻。那真是天上才有的景观啊。云彩不时从山下涌来,又向另一边褪去。红云金顶时而被云层遮掩,时而从云层中露出。云层有时候从山脚缓缓升起,围着擎天石柱上升,有时停在山腰,有时罩住山顶。山顶是一座白色的庙宇,不时从云层中露出真容。阳光远远投射在山顶寺庙之上,幻化出金色的光彩。那是多么奇妙的景致啊,如此美妙的景致,应该是来自上天的奇思妙想。坐在正对着红云金顶的台阶上,默默注视着眼前景色的奇妙幻化,我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也感觉到一路的奔波与劳累是值得的。

应该是一切皆有因果的。我们一路的劳累,加上雨水的浇打,冷风的吹袭,起先以为是运气不好,最后发现其实正是好运气。一切劳累,都成为使美景增色的因素,而且正是有了大雨和雷电,才是我们得以领略云海翻滚,得以欣赏云海与高山的曼舞。

转了一圈又回到索道站,可以乘坐索道下山了。这时忽然间有了一种不舍,尤其不舍的,就是红云金顶。此时我的体力已经恢复,我的一切想法因为体力的恢复而发生变化。刚才用来否定上山的想法不再成立,在我的体力允许我上山的时候,我的思想要为这种欲望提供某些解释。尽管在远离红云金顶的地方我投入而专注地体会过它的美妙,可是,经过那些险峻的栈道,体会那种云在脚下飘过的感觉,在山顶的寺庙面前默念和伫立,应该是一种神圣而难得的体验。这种体验此时离我是如此之近,我只要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实现。错过这次机会,再次萌生这种欲望,就需要投入几十上百倍的成本才能实现了。在这种想法之下,我再次向普渡广场走去。可是,走过天街的时候,暴雨再次来临,空中电闪雷鸣。这种天气,红云金顶又得封闭。

雨一直在下,直到天色变晚。看起来,今天是去不了啦。

于是,在梵净山,留下了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