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股东史玉柱在微博“炮轰”民生银行管理层的降薪举措:“降低薪酬水平是昏招。可以减人,但决不能减薪酬,否则人才严重流失;企业减人是淘汰没用的人,减薪是赶走有用的人。”
这位史先生,是中国改革经济体制的活化石,从1989年代起创办高技术企业巨人集团,继后推出‘’脑黄金‘’神话,终被节节拔高的巨人大厦绊倒。但他是打不死的小强,几经腾挪周旋,现在真的修炼成为一只好猫:
目前史玉柱是华夏銀银行和民生银行的股东,持有巨人网络1.78亿股,市值60亿人民币。史玉柱在2007胡润百富榜中以280亿元位于第15名,现时史玉柱父女(其女儿史静)总身家达410亿人民币。2013年9月23日,持有民生银行A股10.33亿股,H股6.388亿股。
史先生是改革时期的弄潮儿,励志典范,他从迅速崛起到中国改革初期最大的破产案,直至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的经历,其他知名创业大腕不一定经得起同样的折腾。深刻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个人品质。 经历人生跌宕风险的史先生现在可谓坐稳钓鱼台,风平浪静,尽可阅尽千山揽春光,披荆斩棘步闲庭地做资本家了。
其实他所入股的民生银行经营出现的小波浪,是大形势所致,对他来说本不值一提,但他对管理层的建言话语中透射出的深层含义,则反映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些社会先富精英们的普遍思想:“减薪是减人才,减人是淘汰无用的人”
这种貌似符合市场规则的思想,初看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样,细品却会发现其中的大不寻常。
在市场发展到供给多样化,甚至大于需求状况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确依赖于精英人才的多寡和驱用环境,而减薪举措应对经营困境,也确实是冒了失去人才的巨大风险,这毋庸置疑,所以史股东的担忧不无道理。面临实际的业绩下滑,企业减裁冗员也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一条常规出路,本无可厚非,只是怎么裁人,裁什么人,尤其是对被裁的人的态度,却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和深刻的思想本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法律方面的偏好及倾向。
世界著名老字号企业百事可乐,现任董事长兼CEO印裔女士INDRA NOOYI,在多年前出任CEO时,面临比现在民生银行严峻的多的局面,她必须得采用大规模裁员才能重组面临危机的企业,她怎么做的呢?
在INDEA NOOYI 的传记里,她自己说出当时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剜肉般的心痛,以及几乎要放弃裁员计划的犹豫,以至于她几乎失眠近百日,上班坐立不安,在办公楼外面的草地上不停地转圈,难道她是担忧自己计划的风险吗?
错!!!她是在为即将被裁的员工担忧!她担忧一旦实施自己的重组计划,公司有9成以上的把握重振雄风,但不得不裁减很多员工,所以她为这些尽职尽责的员工,不得不失去工作而忧心忡忡,一旦得知被裁员,他们的心情情绪如何?他们将来如何办?百事可乐是大家共同的家,被裁的人就像被赶出了家门一样啊……他们可都是公司的功臣啊,怎么忍心? 她说,她在决心下定之前,几乎为这件事放弃已准备好的计划。最后的决心来自一个预感自己被裁的老员工,他好几天观察到新任总裁的异样情绪,终于在草坪‘’巧遇‘’时,疏解了总裁的忧虑,他说这些不是您现在应该顾虑的,您应该用最快的速度来使企业走出困境,重现辉煌,这样那些被裁回家的员工才有希望,才能少受伤害,才有可能尽快回来重新上岗工作。于是,百事可乐迅速实施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把企业定位为绿色健康饮料现代企业,摆脱传统碳酸饮料的思维,以全新形象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从低谷爬升出来,又大规模召回被裁员工,凝聚起百事可乐的巨大团结向心力。INDRA NOOYI也连年被评为世界企业50位最具影响力的女性首位。
这是国际最著名企业和企业家,面对被裁员工的态度,她们不会认为被裁员工是无用的,是企业的拖累,这也是当代发达资本国家中,典型的劳资关系的解读。西方企业裁员并非只发生在企业危困时期,即使正常经营也会发生裁员行动,但为了体现公平原则,通常的是整个部门或项目组裁减,即使所谓的人才也包含其中,除非员工自己可以得到其它部门的聘用。
一个资本者在扩张时期,不可能视被雇佣者为无用之人,但在面临资本收缩,资本收益率低负增长时期,怎么样对待规模富裕的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经营调整的方向和策略,更体现出资本者的个人素养和品质。
没有人可以指责企业的经营行为,但看似一样的行为,由于其出发点和目的的差异,将导致迥异的后果,则不言而喻。企业,特别是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企业,其经营思想和行为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更是经济和社会的某种共识的缩影,同时深刻关系到国家有关法规的权威性。这就是常说的一个企业和资本家的社会义务,甚至也可以上升到社会责任的高度。
当代经济管理的核心理论念,是把人的要素看作不可替代的第一要素,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所谓的人才,而是团队所有的成员。人才精英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成就一个企业或事业,包括所有人在内的团队整体才是根本的因素,而人才则是团队的重心所在。所以在先进的成熟企业管理国家里,对人的培训、任用、各种保障,从企业到国家投资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在实践中也是认真的。我亲眼见到的事实也佐证了这种理念,一旦有事情发生,即使是最基层的管理者,第一个问题必然是询问相关人员有没有问题?而且一般著名企业都有员工进修培养制度,是面对全体员工,申请企业支助上学,参加技能培训,甚至脱产,代培,重返学校读研,考博,甚至得到全额费用的支助,形式多样,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子女教育奖励,也不遗余力,且不说国家对失业群体的完整保障体系,再就业培训指导的系统化,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就业托底保障。这样的管理理念,也适用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管理,成就一小批人,抛弃一批ruo势群体,绝不是一个真正的健全的社会。
史资本家的言论也可能就是‘’微博说说‘’,他自己可能也不至于把人分为有用和无用两个群体,不过往往无心之言,体现出说者之心,即不能为我创利者即无用,既无用留之做甚?这是典型的冷血资本家逻辑,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初期的逻辑,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首先就给出了其真实面目的形象描述。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史资本家只学会了国际先进资本管理经验中的赚钱术,但没有学会,也可能根本就不想学它的“用钱术” 。
中国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社会上有许多强势群体的人,认为有太多无用的人存在,尽力把他们踢出就业系统,因而造成了许多被认为无用的人存在,政府就不得不承担这些无用的人的一切责任。这种所谓末尾淘汰机制可能是中国特色的无以复加的特色吧。其实也符合丛林法则。
一个人,一个资本家,一个企业若此想,若此做,恐怕无关紧要,但是若果这个社会里大部分都在这么想,这么做,会是个什么情形呢?这不仅适合思考像INDRA NOOYI 一样的现象,同样也可以用来照照史资本家的思想。若不考虑有所夸张嫌疑的话,也可以此对国有企业的改造理念考较考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