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动物园今天表示,为让园内的人猿行为丰富化,用好几个宝特瓶装了食物,让牠们用各种技巧取食。人猿「可秀」还学会资源回收,把空宝特瓶捡给保育员换营养口粮。
动物园表示,婆罗洲人猿在今年被列为极度濒危动物,台北与新竹两动物园进行人猿的圈养繁殖合作,透过交换动物,增加圈养人猿的遗传多样性。动物园发现,来自新竹动物园的雄性人猿「雄大」适应状况稳定,但休息时间过长,占总活动时间的70%以上,将近是野生人猿的两倍。
为了增加「雄大」的活动量,保育员与暑期实习生尝试将水果丁、树叶、花生酱或蜂蜜等食物,放入回收的宝特瓶内,散置在展场各处,期望延长「雄大」的进食及活动时间。经过近2个月的行为丰富化,「雄大」休息时间显著降低,占总活动时间下降至60%以内。
此外,动物园说,在展场放入装食物的宝特瓶后,每只人猿都绞尽脑汁,各凭本事想办法取出宝特瓶里面的食物。有的会转开瓶盖、有的会将树枝撕成适合插入瓶口的粗细,用树枝当工具,把水果从宝特瓶口挑出,展现人猿的高智商。
由于宝特瓶瓶口很小,雌性人猿「娘惹」甚至会先吸一口水,再吐回宝特瓶中,摇晃成蜂蜜水,或是用水将黏在瓶身的食物冲下来;「雄大」则是豪迈的直接将宝特瓶咬破,连工具都省了。
不过,由于人猿活动场依山坡地而建,地势略显陡峭,保育员攀爬不易,想要收回人猿使用后散落各处的宝特瓶空瓶,也相当辛苦。
动物园表示,由人工抚育长大的雌性人猿「可秀」,十分聪明,保育员透过动物训练,只要「可秀」把空的宝特瓶拿给保育员,就给她一小块营养口粮当奖励,「可秀」很快就学会「资源回收」,知道如何以宝特瓶换食物,主动帮忙捡回场地里所有的空瓶,连破掉的宝特瓶碎片也会拿来跟保育员换饼干。(中央社)
评论:从猴子嫖娼看公平与效率
作者:刘植荣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劳里·桑托斯与经济学家一起,做了个关于猴子消费行为的实验(篇幅所限,仅概述实验部分内容)。把7只猴子(3雄4雌)关进一个大笼子里,旁边还有个小笼子,供对单只猴子实验用。
第一步是让猴子认识货币。把一些金属小圆盘中间钻孔当货币,恰似中国古代的铜钱。开始,猴子拿到货币,嗅了嗅,见不能吃,便气愤地扔回给实验人员。后来,实验人员在给猴子货币的同时亮出食物,每当猴子扔出一枚货币,就给猴子食物犒劳。慢慢的,猴子知道了货币可以交换食物,不再随便扔出来,而是保留着,见实验人员拿着食物时,才恭敬地把货币放到实验人员的手里买食物。
猴子不但会使用货币,而且还能对物价做出反应。实验人员给单只猴子12枚货币算作是它的预算,亮出果冻和葡萄,开始都是一枚货币可买2个。接着,让果冻涨价,一枚货币买1个,葡萄价格不变。猴子很快做出反应,更多的时候只买葡萄,减少了果冻的消费量。再接着,让果冻降价,一枚货币买4个,葡萄价格照样不变。猴子又做出了反应,尽量买果冻吃,减少了葡萄的消费量。
后来,实验人员向大笼子里投入很多货币,7只猴子疯狂争抢,有的抢到得多,有的抢到得少,有的一枚也没抢到。伴随分配不公的出现,更惊奇的一幕上演了。
一只抢到大量货币的雄猴子,买了足够的食品吃了个大肚圆圆,竟“温饱思淫欲”起来,从剩余的几枚货币中拿出一枚走向一只没有抢到货币的雌猴子,把货币交给雌猴子后开始亲热,竟没遭到任何反抗与雌猴子发生了性关系。完事后,雌猴子坦然地拿着这枚“卖淫”得来的货币到实验人员那里买食物。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猴子们为了财富拼个你死我活,破坏了和谐的秩序,富裕起来的猴子开始寻求更多的肉欲刺激,而贫穷的猴子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不得不卖身。
其实,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与猴子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没什么不同。美国2011年5月30日出版的《时代周刊》杂志封面文章是《为什么权贵的行为像猪?》,对一些人获得财富或拥有权力后表现出“滥性、撒谎、傲慢”行为进行了剖析。物质决定意识,财富影响了他们的道德判断,于是,消费观念就发生了变化,把正常消费花不完的钱用在包二奶、嫖娼、吸毒等消费上。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道德的每一个判断都与社会的安宁密切相关。”所有这些非法或不道德的消费必然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于是,政府就要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维稳,减少生产领域的投入,阻滞生产效率的提高。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把效率与公平对立起来,认为要想高效率,就必须牺牲公平。没有任何充分的理论、也没有事实证明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对立的。我们可以用人均GDP来衡量效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人均GDP排名越靠前,收入分配越趋公平。2010年人均GDP排在前10名的国家,大多是高福利的北欧国家:卢森堡第一,挪威第二,瑞士第四,丹麦第六,瑞典第八,荷兰第十。
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公平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挪威200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40047元(为便于比较,货币换算成人民币元,下同),公务员38577元,军人39555元,私营企业40589元,公务员和军人工资均低于私营企业。瑞典2008年全国平均月工资29100元,公务员和军人28900元,也低于全国平均工资。
从统计数据看出,生产效率高的国家几乎都是收入分配趋于公平的国家,这符合人的心理激励作用。当收入差距不大时,人们都会诚实地、毫无怨言地劳动。一旦收入差距加大,收入高的人就因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钱而骄傲自满起来,从而懒散懈怠,消遣时间增多,工作时间减少,劳动产出必然下降。而收入低的人认为自己与收入高的人付出同等的劳动,收入却低这么多,很不公平,这也挫伤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出工不出力,劳动产出同样下降。
我们可以用体育比赛帮助理解分配公平对效率的影响。运动员赛跑,如果差距很小,就几米,跑在前面的有危机感,怕后面追上,要拼命跑;跑在后面的有希望,认为一加油就可超过前面的,也玩儿命跑。这样的比赛才有看头,才能出成绩。如果前后差距很大,有几百米,跑在前面的认为后面的人不会追上,就松懈下来速度减慢;跑在后面的看不到追上的希望,就很可能放弃努力,甚至退出比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分配公平可以减少内部摩擦产生的成本和外溢成本,促进社会稳定,减少维稳开支,增进效率。中国贫富差距过大已成共识,因而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应优先考虑公平,其实公平就是效率,而且是可持续的效率。(本文发《新金融观察》,发表时的题目是《从猴子消费行为看公平与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