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7】02 《现代易学原理》与历史研究最新成果


 【历史研究201702  《现代易学原理》与历史研究最新成果

何中良

 

我们在探索易学起源过程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考察和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现代易学包括《科学易》和《易科学》。

《科学易》——依据现代科学原理对传统易学进行继承、改造和创新,建立现代易学体系。

《易科学》——运用《现代易学原理》进行科学研究,研究老问题,发现新规律!

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详细论述都写在《现代易学原理》一书之中,因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现代易学原理》,敬请关注。

 

《现代易学原理》 何中良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41月第1

 

 

 

 

 

《现代易学原理》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第一节  人类历史                                      

第二节  中国古代历史之谜                              

第三节  盘古时代                                      

第四节  伏羲时代                                    

第五节  神农时代                                      

第六节  黄帝时代                                      

第七节  五帝时代                                     

第八节  中国历史年代表                                   

第九节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照                        

第十节  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                        

第二章  易学是中国历法的源头                             

第一节  中国古代历法原理                             

第二节  盘古历法                                    

第三节  伏羲历法                                      

第四节  神农历法                                     

第五节  黄帝历法                                    

第六节  中国历法与西方历法对照                       

第七节  历法改革方案                                  

第八节  易学是中国历法的源头                          

第三章  易学是中国时空科学的源头                          

第一节  古代易学时空观                                

第二节  西方时空观                                     

第三节  现代易学时空观                                 

第四节  易学是中国时空科学的源头                      

第四章  易学是中国宗教的源头                               

第五章  易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第六章  易学是中国医学的源头                               

第七章  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第八章  易学是思维科学、易脑是思维工具                    

第九章  易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易学基本结构                                 

第二节  易学基本著作                                   

第三节  易脑                                          

第十章  现代易学原理                                      

第一节  易学基本原理                                  

第二节  易学基本定律                                   

第三节  易学基本法则                                  

第四节  现代易学体系                                 

后语                                                     

 

 

《现代易学原理》内容简介

 

《现代易学原理》包含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第七章,运用现代易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历法、中国科学、中国宗教、中国哲学、中国医学、中国文化,从而得出结论:易学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易学是中国历法的源头、易学是中国科学的源头、易学是中国宗教的源头、易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易学是中国医学的源头、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第二部分包括第八章~第十章,运用现代科学原理和方法,对古代易学进行继承、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现代易学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基本法则和基本功能,建立了现代易学体系。

易学要继承,易学要发展,易学要创新,易学要面向未来,易学要走向世界,易学要为人类造福。

 

 

 

 

 

 

《现代易学原理》前言(摘录)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梦,中国梦是中国文化梦。

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实现易学现代化和科学化,建立现代易学体系。

20067月,《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一书问世以后,人们提出了许多问题:

易学是什么?易学研究对象是什么?易学研究方法是什么?易学有什么用处?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作者又花了七年时间,撰写了《现代易学原理》一书,献给易学爱好者参考。

 

一、易学是什么?

 

易学是什么?时代不同,答案不同。

《周礼》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自古传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自古至今,历代都有易学著作问世,据说曾有6000部易学著作流传民间。

古代易学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全都围绕《易经》进行研究、考证和发挥,运用《易经》进行占卜和预测。

因此,一般认为,古代易学是关于《易经》的学问。

《易经》是什么?

周代有《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易经》为六经之首。

西汉有《易》、《诗》、《书》、《礼》、《春秋》五经,《易经》为五经之首。

东汉在西汉五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易经》为七经之首。

唐代在东汉七经基础上,增加《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易经》为群经之首。

为什么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因为《易经》建立和保存了古代八卦时空坐标系统,为群经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中国文化奠定了科学根基。

《易经》的核心是保存了八卦和六十四卦系统,把研究对象(天象、气象、物象、人象)转变成卦象,建立阴阳符号虚拟系统,通过卦爻变化,认识和研究一切事物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易学思维方式。

太极概念是由《易经》首先提出来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无极概念是由《道德经》首先提出来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太极从何处来?太极向何处去?太极的起源是什么?太极的归宿是什么?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太极从无极而来,太极的起源是无极。太极向无极方向发展,太极的归宿是无极。

《道德经》认为,“无极——太极——无极”是易学系统过程的起源、发展和归宿。

现代易学以《易经》和《道德经》为基础著作,这是现代易学与古代易学的最大区别。

因此,也可以说,现代易学是关于《易经》和《道德经》的学问。

 

二、易学研究对象

   

《周易·系辞》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易学认为,世界上存在天道、地道、人道,因此,易学研究对象是天、地、人。

天道就是天体科学,地道就是地球科学。天道和地道就是自然科学,人道就是社会科学。易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描述自然规律的知识系统称为自然科学,描述社会规律的知识系统称为社会科学,描述思维规律的知识系统称为思维科学。

易学是描述思维规律的知识系统,易学是思维科学。

易学首先对天象进行观测和研究。古代天象系统包括北极星北斗星天象系统、日月天象系统、五星(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天象系统和二十八宿天象系统。根据天象观测资料,提出了阴阳原理、五行原理,建立了八卦时空坐标系统,创造了天干地支计时系统,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

易学对气象进行观测和研究。根据天象观测资料,建立了“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气候系统,提出了五运六气学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气象学。

易学在天象观测和气象观测基础上,把天象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起来,制定了中国历法。

《盘古历法》是盘古时代制定的。盘古历法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阳历法,简称《阳历》。

《伏羲历法》是伏羲时代制定的。伏羲历法继承了盘古历法的基本原理,以太阳回归年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二部太阳历法,简称《阳历》。

《神农历法》是神农时代制定的。神农历法继承了盘古历法和伏羲历法的基本原理,以月亮朔望月长度为依据,是中国第一部太阴历法,简称《阴历》。

《黄帝历法》是黄帝时代制定的。黄帝历法把伏羲历法和神农历法结合起来,是中国第一部阴阳历法,简称《阴阳历》。

《黄帝阴阳历》是中华民族的时钟和灯塔。自黄帝时代以来,各朝各代都采用黄帝阴阳历法,一直流传至今天,以《农历》方式扎根在中华民族的心中。

易学对人象进行观测和研究,提出了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建立了“经络人”虚拟模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体系,为中华民族防病治病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易学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步伐。自从盘古开天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盘古时代、伏羲时代、神农时代、黄帝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12000年连绵起伏、万古长青!

 

三、易学研究方法

 

易学研究对象是天、地、人。

易学研究方法首先是观象,观察天象、气象、物象和人象。

盘古时代,人们在观察天象和气象的过程中,认识了时间和空间,提出了天干地支计时系统,建立了阴阳五行坐标系统,制定了盘古历法,产生了《盘古易学》。

伏羲时代,人们在观察天象和气象的过程中,画出了伏羲八卦和六十四卦,制定了伏羲历法,产生了《伏羲易学》。

神农时代,人们在观察天象和气象的过程中,画出了神农八卦和六十四卦,制定了神农历法,产生了《神农易学》。

黄帝时代,人们在观察天象和气象的过程中,画出了黄帝八卦和六十四卦,制定了黄帝历法,产生了《黄帝易学》。

文王时代,人们在观察天象、气象、物象、人象的过程中,画出了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制定了文王历法,产生了《文王易学》。文王易学称为《周易》

易学强调天象、地象、人象和卦象,把“天象、地象、人象”与“卦象”对应起来,建立阴阳符号系统,进行易学研究。

因此,易学研究方法是“天地人合一”,或者说,易学研究方法是“天人合一”。

 

四、易学有何用?

 

古代易学具有四大功能:象、数、理、占。

现代易学具有四大功能:科学咨询、科学策划、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

有关科学咨询、科学策划和科学管理的易学著作很多,有关科学研究的易学著作很少。

《易脑——中国人的第三脑》是运用易学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次尝试;

《现代易学原理》是运用易学原理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二次尝试。

我们利用易学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几大成果:

1)、中国历史年代表

易学是研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首先应当运用易学研究中国时空,应当把中国历史搞清楚。

中国文明从何时开始?中国历史从何时开始?中华民族从何时开始?这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现代易学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发现,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330时)是历书时间的基准点,是中国文明的起始点,是中国历史的起始点。

我们发现,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准线和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基准线和分界线。

在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之前,称为史前时期。

在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之后,称为文明时期。

中国文明从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开始。

世界文明从盘古元年(公元前9957年)甲子年开始。

《现代易学原理》认为,可以把中国历史分为七个时期:

①、史前时期(公元前800万年~公元前9957年),旧石器时代;

②、盘古时期(公元前9957年~公元前5354年),新石器时代;

③、上古时期(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2070年),三皇五帝时代;

④、中古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夏、商、周;

⑤、近古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644年),秦、汉、唐、宋、元、明;

⑥、近代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清代;

⑦、现代时期(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们发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四个断点:公元前5400年左右、公元前3000年左右、公元前2600年左右、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而证明我们对盘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的确定是正确可靠的。

2)、中国上古时期年代表

我们对三皇五帝时代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给出了中国上古时期年代表,如下所示。

中国上古时期(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2070年)共计3284年:

伏羲时代(公元前5354年~公元前4094年),共计1260年;

神农时代(公元前4094年~公元前3574年),共计520年;

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共计100年;

        少昊时代(公元前3474年~公元前3390年),共计84年;

九黎时代(公元前3390年~公元前2838年),共计552年;

颛顼时代(公元前2838年~公元前2760年),共计78年;

帝喾时代(公元前2760年~公元前2688年),共计72年;

三苗时代(公元前2688年~公元前2205年),共计483

帝尧时代(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2102年),共计103年;

帝舜时代 (公元前2102年~公元前2070年),共计32年。

我们发现了五帝时代存在两个历史黑洞——九黎时代和三苗时代,重写了中国古代历史,恢复了五帝时代的本来面目。

3)、中国古代历法

我们发现,盘古历法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冬至(公元前9957330时)是中国历书时间的计算起始点,中国古代历法上元是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盘古元年。。

我们确定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历元:

盘古历法历元:甲子年(公元前9957年)盘古元年。

伏羲历法历元:甲寅年(公元前5347年)伏羲八年。

神农历法历元:庚午年(公元前4071年)神农二十四年。

黄帝历法历元:辛卯年(公元前3570)黄帝五年。

颛顼历法历元:乙卯年(公元前公元前2826)颛顼十三年。

我们发现和给出了表2-4古代二十八宿对应年代表》,对于确定中国古代历史年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太阳系天体年龄时间表

我们根据宇宙天体年龄计算公式,计算了太阳系天体的年龄,给出了《太阳系天体年龄时间表》

太阳系天体年龄时间表

太阳年龄  367亿年

水星年龄  79.94亿年

金星年龄  59.25亿年

地球年龄  49.74亿年

火星年龄  40.28亿年

木星年龄  21.79亿年

土星年龄  16.10亿年

天王星年龄  11.35亿年

海王星年龄   9.06亿年

5)、易学基本定律

为了进行科学计算,我们给出了易学基本定律

太极图定律

    无极图定律

    时间作用力定律

    宇宙结构关系式

宇宙全息关系式

天体年龄计算公式

总之,易学是研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易学对于时间的推算具有独特的方法。现代易学不是纸上谈兵,现代易学可以进行理论计算、实测检验。

综上所述,易学用途广泛,万古长青!

假如你想知道“易学有何用?”请浏览《现代易学原理》一书,便知分晓。

 

                             《现代易学原理》作者  何中良  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