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网络行迹能暴露你哪些心理特征


  如今,我们的生活与网络世界已经越来越密不可分,不论是搜寻信息、社交娱乐,还是调查研究、学习工作,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大数据的时代也随之悄然到来。或许你知晓,自己确认的每一条购物信息,刷新的每一个搜索界面,记录的每一刻健康数据,都在为浩如烟海的大数据“添砖加瓦”,但你是否意识到设计和采集这些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你最不易察觉的习惯,最精心创设的计划,最不为人知的秘密,是否都能从这茫茫数据中被一窥究竟?谁又会从中获利呢?

  2013年,英国牛津大学的米哈尔·科辛斯基、大卫·史迪威和索尔·格雷佩尔(Michal Kosinski, David Stillwell & Thore Graepel)三位研究者通过对58000位“脸书”志愿者所提供的“点赞”(Facebook Likes)数据,做了一项有趣的预测他们的各项特征和偏好的有趣的研究。

  类似于国内的人人网、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脸书点赞的内容囊括了大量有关个体各方面的文字数据,覆盖面甚为广泛——从浏览网页的内容到朋友的更新状态,从运动状态到音乐信息,从书籍阅读到餐厅介绍,比比皆是。此项研究让研究者发现,通过对这些文字信息的挖掘,志愿者的性别、年龄、性取向、种族、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家庭环境等确定性特征都能够被行为科学家根据数据推算出来。

  研究结果表明,数据分析对性别(准确度93%)和种族(准确度95%)的判断准确度最高;其次是性取向(男同性恋准确度88%)和政治倾向(准确度85%);即使是准确度最低的家庭环境,如判断父母是否离异,也有高达60%的准确度。

  接着,研究者们又对性格这一不确定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安排志愿者做了一份个人性格特征的评估问卷。结果表明,数据分析对个体态度是否开放(Openness,个人准确度55%、数据准确度43%)的判断准确度最高,其次为是否外向(Extraversion,个人准确度75%、数据准确度40%)。

  或许这些结论还不能给我们更直观的认识。研究者们又安排了志愿者身边的人对志愿者做性格特征评估,得到的结论却令我们大跌眼镜。研究发现,除了志愿者本人的配偶(准确度58%)之外,其他任何人对志愿者本人性格的平均评估都低于电脑分析(准确度56%),这其中包括家人(50%)、朋友(45%)、同事(27%)等等。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分析能力正在逐渐超越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1954年,著名心理学家保罗·米尔曾预测,末未来机器对人类心理的了解和预测的准确性会超过有经验的心理学家。仅仅过去了60年,他的预测就已经部分实现。

  事实上,利用数据分析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现象早已悄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型购物中心通过发放优惠券等方式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从而精准地投放个性化的广告;社交网站根据我们的政治倾向、兴趣爱好等,为我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热点新闻。可能我们不经意间做出的每一个行为,留下的每一条数据,都会加深电子设备另一端的企业对我们的了解;进而,那一端的企业又通过这份了解会为我们构建一个更具个性化的虚拟世界,而我们却浑然不知。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行踪清晰可寻。曾经连接的朋友关系方式是无形的、私密的,而如今仅仅一个“关注”的按钮就将人与人的关系昭然天下。而如果我们把这张覆盖于全世界的巨大关系网铺张开来,谁是局域网络内的中心人物便显而易见。或许这个信息对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无足轻重,但身处浪潮跌宕的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人与人的竞争关于中,竞争对手便可轻易了解谁是一场运动的核心人物,从而在酝酿期就将对手一拳击倒,轻松结束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而,大数据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只要是网络平台上存在过的内容,这个印记将被永恒留存;任何事物只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出现过,就再也无法消失。即使我们刻意删除了电子平台上的某些内容,也只是使这些内容在我们眼前消失,而内容本身并没有消失,纯粹徒劳地增加了名为“删除”的记号,而相关信息早已以0、1的排列组合方式,一并深植于无穷的数据之中。

  因此,我们在欢呼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向来是一场科学技术与文化道德的较量,只有科技与文化这两条腿能够相继奋勇争先,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二者之中任意一方的落后都将引起一番失败、挫折和倒退。当前,面对愈发令人应接不暇的科技革命,我们只有加紧法律和道德的建设——也许,惟有这才是保护我们的最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