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至,对于百货业来说,去年真是苦不堪言,因为各行各业的竞争以及很多百货巨头关店,业绩不断的下滑。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电商横行,实体零售业生存困难,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多家实体零售业在关店之余开始逐渐转型。此外,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电商对实体百货的冲击逐渐放缓,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概念,线下重新成为商家必争之地,百货业迎来寒冬后的机遇。
刚刚进入2017年,梅西百货便宣布将在今年关闭100家门店,业内纷纷感叹零售业寒冬肆虐,而洋百货在中国断臂求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打头阵的是外资零售巨头沃尔玛,早在2016年1月份沃尔玛便宣布关闭全球269家门店;而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百盛集团也不好过,继关闭位于北京东四环的店而后,太阳宫店也遭集团甩卖。英国“老字号”玛莎百货更是关闭了位于中国内地的10家店铺,彻底放弃中国市场。除了2011年就关闭的五棵松门店,2014年以后又不得不先后关闭了十里堡店、三里屯食品馆等7家门店,至此,丰台北路和亚运村店成为华堂北京仅存的两家门店。
不断亏损的外资巨头接连陷入“关店潮”,大卖场业态已死的言论此起彼伏,但是也有声音称关店更有利于传统百货业的业态转型。在多种业态并存的市场上,百货业“躺着就把钱赚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消费者需求渐趋多元化、细分化,作为一个老的业态必须顺应趋势的发展。而未来零售业很可能向“一大一小”两极方向发展。其中“大”指的是休闲娱乐消费一站式体验的购物中心,“小”则是社区化便利店。中间规模的业态,例如大型综合超市则会越来越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已经不仅仅是租金、人工费、电商分流等方面的压力,更是业态转型的压力。
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从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三个方面明确了实体零售企业创新转型的9项主要任务,定调实体零售转型。根据同期国务院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7470亿元,同比增长25.7%,增速下降5.9个百分点。线上增速的放缓,令电商平台纷纷寻求新出路。2016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会是线下、线上、物流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虽然目前业内对“新零售”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从各大企业的动作中可以窥见一斑。阿里巴巴对苏宁、日日顺、银泰等线下零售、物流公司进行投资布局,尤其在与银泰合作后,茵曼、七格格等近40个淘品牌入驻银泰,如今这些淘品牌以实现货品、价格、仓储、物流、结算线上线下的多重融合,另一方面也为阿里巴巴吸引更多的用户和订单。与此同时,亚马逊全球开店,京东等电商平台也积极寻求与永辉等线下商超的合作。
就在电商巨头纷纷将触角伸向线下,实体零售业也开始拥抱“新零售”,2016年10月沃尔玛增持京东股权至10.8%后,双方宣布联手“双11”大战,这也是沃尔玛首次征战“双11”;据沃尔玛发布的第3季度财报显示,沃尔玛在中国的总销售额增长了4.2%,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董明伦认为这一增长与京东的深度战略合作有所联系。同年10月,沃尔玛以5000万美元投资新达达共建O2O物流渠道。
对于新零售,从消费者未来的消费方式来看,可能在整个产业价值链和流程上必须要重新定位每个价值链的角色,从设计者、生产端、品牌商、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整个流程都要重构。在未来的零售业,线上线下打通是必然的,这对零售商的改变也将是一个全面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