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管”地带: 红军壮大依赖的生存环境
----兼论生存环境的优化
曾祥裕(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 ,2月18日赣州举办风水学习班,微信号ZXYFS6146794)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红军发展壮大的福地。 当我走进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一幅长112米、高18米、360°的巨幅画卷给人视觉上强烈震撼——厚重的云层,遮不住破晓的亮光。重峦叠翠,林原莽莽,“三湾改编”、“大井练兵”、“茨坪安家”、“井冈山会师”、“八角楼的灯光”、“龙源口大捷”、“黄洋界保卫战”、“向赣南闽西进军”等8个重大历史事件镶嵌其间,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下所开创的井冈山斗争的伟大革命实践。
我参观后想到红军得以在井冈山发展壮大,也是占尽地利人和。
从地利来说,井冈山人稀地广,高山路险,难攻易防。就在这两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各种反动势力难以深入控制的险峻腹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吃上了第一口螃蟹,凭借手中的枪杆子,当起了革命的“山大王”。
从人和来论, 井冈山的黎民百姓,为支援毛委员艰苦创业,作出了天大的牺牲!
我从井冈山下山来到吉安东固,这个地方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1929年2月提诗“东固山势高,峰峦如屏障;此是东井冈,会师天下壮”。从元帅诗中不难看出东固是地势险要、群峰叠屏、四面环山,据当时地志史料记载东固山峦重叠绵延百里,周围仅有5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军事上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福地。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东固”也是他难以忘怀的地方。
之所以让毛泽东终生难忘,这是因为毛泽东曾七上东固山,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福地。
东固地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祥地之一。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斗都是在这一地域全面打响,并获全面胜利。毛泽东七上东固山,其中第四、五、六次都是在这里筹划、准备、指挥一、二、三次反“围剿”战斗,第一次反“围剿”战斗结束后和东固军民共庆胜利,第二次反“围剿”战斗前又和东固军民一起召开了誓师大会。黄洋界战斗,毛泽东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 井冈山》,第一、二次反“围剿”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诗兴大发,留下了两首“渔家傲”词,纪念、歌颂这两次战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东井冈,对于豪情壮志的毛泽东来讲,同样是沉甸甸的份量。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来讲,这里富有灵气、吉祥,就连枯木朽株都来帮助红军。它是革命的山,胜利的山。对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后来有专著作了详细总结和论述。
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谈到,他一生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延安。谈到东固时,他无限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
从地理条件来说,东固也是一个“三不管”地带,位于赣中南,处于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交界地带。党史专家对它的历史作用肯定了三条:1、东固革命根据地是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中心,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2、东固革命根据地为红四军解救了危难,给红四军东进闽西创造了条件。3、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丰富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探索有中国特色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参观井冈山和东固红色根据地,由此想到生存环境问题。 生存环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通常特指某区域或个体所面对的特定生存条件。 “三不管”地带正是当年红军得以发展壮大的良好生存环境。没有红军力量的壮大无以实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目标。
可以说对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一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没有救世主可以将幸福送给中国人,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治中国的病。不顾中国国情,照搬西方的公式,只能将中国越弄越乱,越搞越坏,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从这点来说,毛泽东更懂中国国情,而非不接地气的书呆子。中国没有人比毛泽东更懂马列主义,更懂中国历史,更懂中国文化,更懂中国国情,并能把它们创造性的运用,建立了新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这是毛泽东英明所在,他率领红军走出困境,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的决策,才是生存大智慧!
由此我想到生存智慧是知已知彼,适变应变的大智慧,是一个随时空变化而不断要研究的命题。在新出炉的2016年世界500强名单里,110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只有16家民营企业。这与中国大陆目前的经济结构基本相称,显示出了中国目前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 时下中国民企生存环境不佳,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真正的“寒冬期”,这是不争事实。民营企业一方面受制于政策约束,无法与超大型国企抗衡。一方面自身的公司治理、股权结构也时常困扰发展。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明朗,使从事实业经济的民营企业面临巨大挑战。我在广东、浙江、福建、辽宁与民营企业家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苦闷和焦虑。他们无不抱怨: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贷款无门,融资困难、产品转型受制、税负过重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他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真想歇手不干,但又不甘退出舞台。
解决生存环境问题,要有优化环境谋略的考量。有经济学者指出,厘清当前中国民营企业之困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才是中国希望之所在;“不接地气”的改革只能是“折腾”。对于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制定者“跳出民营看民营”,方能找准方向,对症下药;同时,民营企业本身也要反省自己,调整思路,放正心态。在产业转型上莫瞎折腾,坚守两大“铁律”:第一,坚持可持续性,民营企业业务选择合乎理性,符合发展趋势;第二,坚持可控制性,不要随意进入没有把握领域,不要随意放弃主体市场。
一个企业要有远大谋略,要有适变经济环境变化的生存智慧,同样一个人也要审时度势,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人生的位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个由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得出来的重大研究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漫漫人生长途总是充满艰难险阻。如果一味固步自封和坐井观天,则会坐失良机。 清朝未期闭关锁国,固守所谓的“祖宗之本”,漠然于世界大势不知改变,结果只有在列强发起的侵略战争的硝烟中沦丧。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兴衰”。我从井冈山到东固的红色文化之旅,让我温习了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发展壮大历史,联系到当下中国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困境问题,觉得人有时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身出来,重温历史,静可生慧。 诚如佛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温情提示:好风水有利身心健康,好风水催财运和文昌运!咨询电话 13766307454,微信号杨公风水曾祥裕,QQ17561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