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资本与居民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之间的关系研究(之五)


(一)中国居民储蓄不能直接向货币资本转换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居民储蓄规模呈现日益增加的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已达到40万亿元人民币[1],根据前述的货币资本与货币资金的关系,虽然中国居民储蓄存款规模巨大,但是,这部分规模巨大的居民储蓄却很难直接转化为货币资本,归其原因,其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存款利率低,存贷差较大。理论上而言,虽然居民储蓄也是以追求资本增值为主要目的,但是,从居民储蓄利息收入水平及其来源分析,一方面,居民存款利率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居民作为存款人并不能对于其存款资金的贷款对象及用途做出具体规定,由此决定了居民不能通过将其存款直接投入生产领域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方式,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从实践中来看,居民储蓄向货币资本的转化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来间接实现的,其主要表现为银行作为中间人,将居民储蓄的资金贷给借款人,以此实现储蓄存款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在此转化过程中,银行获取较高的贷款利息收入,其主要来源于由居民储蓄转化的货币资本在生产中实现的价值增值;对于借款人而言,贷款利息既是其通过借款方式获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必要成本,也是借款人通过借款方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货币资本所能够实现投资收益的最低底线;就居民存款利息而言,虽然借款人通过银行贷款方式所获取的货币资本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存款,但是,居民在其储蓄存款通过银行贷款向货币资本转化过程中,只能获取较少的存款利息。就此而言,中国目前存在的居民存款利率较低以及存贷差较大的现象,使居民储蓄存款很难体现货币资本的属性。
2.银行业经营垄断。在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中,银行业经营处于垄断地位,由此决定了银行业对于居民储蓄存款一般只给予较低的存款利率,居民对于其储蓄存款由于可选择的存款银行相对较少,而不能实现存款利率的最大化。从经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银行凭借其垄断地位,在居民储蓄存款向货币资本转化所形成的收益中占据较多的份额。虽然货币资本真正来源于居民的储蓄存款[2],但是,由于银行业的垄断经营,使拥有储蓄存款的居民不能在其储蓄存款向货币资本转换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其一方面导致了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较低;另一方面,也使居民无法将其储蓄存款通过委托其它投资水平较高的金融机构直接投资的方式,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
3.金融市场没有形成利率的真正市场化。理论上而言,如果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不能实行市场化定价,那么,居民储蓄存款与贷款的真实利率水平就无法在市场基准利率的基础上,通过存款、贷款双方的供求关系来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居民储蓄存款、贷款利率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收益率水平,其一方面影响了居民存款的收益率;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难以形成相对均衡的投资收益率。

4.金融管制措施相对较严,货币资金不能实现自由流动。目前由于中国金融管制措施较严,一方面银行业经营存在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门坎,使一部分社会资金很难通过自由从事银行业经营的方式,打破银行业经营的垄断局面。也很难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行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存在金融行业特许经营的限制,货币资金不能通过自由流动的方式,实现向收益率较高部门的自由流动。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中国金融管制措施依然较严,对于民间自由集资的行为还被冠以“非法”的称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限制了资金的自由流动,使金融市场的资金收益率无法通过资金的自由流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



[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开的201210月份数据。
[2]这里暂不考虑机构存款作为银行贷款来源这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