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忧国忧民心血之作
----- 广东中山郑观应故居考察随笔
曾祥裕(赣州杨公风水养生堂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我行走在广东中山三乡镇雍陌村巷上,人流车流,穿流不息,扑入眼帘的众多古屋、古庙、古祠、蚝壳墙、砖雕……,雍陌上街不少岭南常见的中西合壁的特色建筑,有一栋并不豪华的青砖雕木平房,不起眼地立在几座现代化的楼房之间,因是郑观应的故居而受到保护。
我对郑观应的了解,缘自于他写了一本 《盛世危言》。
郑观应,中国近代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爱国民族工商业家。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曾充当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商办粤汉铁路公等担任高级职务,投资兴办了不少贸易、金融、航运、工矿等企业,是一个从买办转化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其主要着作《盛世危言》,曾对中国思想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盛世危言》所倡导的自强求富、维新变法的主张,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集中体现了郑观应关于改良封建社会、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思想。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商战”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指出要改变近代中国落后局面,仅仅采取“强兵”政策、依靠军事力量与西方列强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抵御外国殖民经济入侵,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当我走进郑观应故居时,门庭冷落,寂静的很,觉得时光会把一切冲淡,但是《盛世危言》的思想价值奠定了郑观应在中国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郑观应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郑观应和兄弟为纪念父亲郑文瑞去世10周年而修建,在青少年时代,郑观应曾在雍陌村跟随父亲学习四书五经。
故居坐北向南,坐子兼癸,门开坤申方,坤申方来水,水走辰口,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面积约204.5平方米。
现故居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0.65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
穿过故居大门,眼前还有一扇青黑色的中门,是当时地方建筑的一个特色。据说,这道门很有讲究,平日里左右两边洞开,供人进出,中间则紧紧闭合,作用类似屏风,避免外人一眼窥见内堂,如有贵客造访,则将中门中间部分打开,供贵客直上正厅,显示对贵客的尊敬。屋内保存有木雕镂空神楼、神台,雕有人物、花鸟、狮子等,具有中山清代的雕刻艺术特色。
穿过中门左边,便是书房,窗边便是书桌,除了笔墨纸砚外,还有样式简洁但做工考究的笔架,上面挂着三支毛笔,砚台摆在右手边,左手边为两本粗线装订本《盛世危言》。
从天井往上看到屋脊上的灰塑———双龙戏珠,活灵活现。
外墙上的灰塑以花草为主,主体部分是象征着富贵的牡丹,维妙维肖;宅子右边外墙上黑底白字书写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左边则是孟浩然《春晓》,轻盈洒脱字体,与两边墙画中花草鸟兽非常般配。
在郑观应故居,有郑观应生平的图片展、可供游客观看介绍郑观应的纪录片及介绍郑观应思想的触屏信息台。"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为珍贵历史文物。
人类这条长河生生不息,作为个人来说,生命不过是一滴水,起止一瞬即逝,微乎其微。生命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意义。生命会灭,但是思想的光芒却永存。诚如法国十七世纪科学家、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1670年出版的散文集《思想录》写道的那样,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觉得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不缺少“会思想的芦苇”。我曾读过郑观应(1842-1921) 著作《盛世危言》后,觉得他是爱国忧民的民族精英,是一个“会思想的芦苇”。
为何郑观应为何有如此思想见地呢?
这与郑观应思想格局有关,而环境和阅历影响人的思想格局。作为中国近代买办文化中的重要人物郑观应,其家族和他的亲朋中,成为买办的人就不少。其叔父郑廷江(秀山)是上海新得洋行买办,亲戚曾寄圃是上海宝顺洋行高级买办。他家和有名望的买办唐廷枢也是姻亲,而与另一买办商人徐润是“两代相交近百年”的世交,为其买办身世做出铺垫。在这种生活和工作环境下,郑观应的视野开阔,见解自然不凡。
据史料记载,郑观应是我国最早一个向报章投稿的知识分子,1873年,33岁的郑观应写了不少“触景伤时”的作品,在上海《申报》上发表;
他还第一个引进纺织先进技术、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郑观应集资60万两白银,建起一座有轧、纺、织三步兼营的大工厂,机器设备来自美国,工程技术亦由美籍工程师丹科主持,当时的宗旨在于掏洋货、洋布,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历来人手织布局面,他还提议引进美国优良棉籽,对我国棉织业发展贡献重大;
郑观应率先提出中西医“弃短取长,中西合璧”这一精辟见解,少年郑观应多病,为同疾病斗争,他深入钻研医术多年,有较深医学造诣,1890年他著成《中外卫生要旨》一书,预言:“打破中西界限,彼此发明,实于医学大有裨益。”如今这一预言也应验。
正因为郑观应本人经历丰富,而这样人生经历让他更善于思考中国的命运:他提出君主立宪和“商战”,思想矛头直指数千年高度专制的封建皇权;提出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兵战”不如“商战”的观点;他的《盛世危言》等著作唤醒国人,给后世留下影响。
《盛世危言》的出版,其中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亦为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奠下重要根基。
蔡元培于《蔡元培年谱》评价该书:“以西制为质,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发挥之。时之言变法者,条目略具矣”。
受郑观应和《盛世危言》影响的著名人士,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
《西行漫记》记述毛泽东在1936年曾回忆自己青年时阅读该书的感想:“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实际上,《盛世危言》所提出的革新观念和“以商立国”的商战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商业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当下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深水区,现实生活中不少有识之士也是深怀忧国忧民的思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看到经济学教授邹东涛的篇文章《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他认为,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他忧心忡忡,写下如下诗稿:
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今日吃肉骂声喧。
“两仇”思想日演进,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除受到国内体制适应不了深化改革以及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等社会矛盾的牵制外,还必会受到诸如台海危机以及美国打压中国发展等不良干扰。“兵战”和“商战”肯定警报频频!中国需要一部新的 《盛世危言》著作警醒国人,居安思危,树立底线思维方法,对危机可能出现的最坏场景做出预案。当然,世态无论怎样变化,发展才是硬道理,有实力才有和平!
(温情提示:2017年2月18日,风水名城赣州举办杨公风水学习班,有志学习者从速报名,联系方式:电话13766307454。微信号ZXYFS6146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