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判断:中国国民教育整体落后了


 柴福洪

 

中国的国民教育广泛受到全民诟病,其主要根源是教育不公平。什么叫教育公平呢?这要分几个层面来看:

“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中国党的政治与宪法明确的教育理念。全面理解,这句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学习权。即学习的知情权和学习自由权。中国宪法规定的受教育权,是从政府角度讲的,政府有义务提供、满足公民接受教育的意愿。政府的这个“义务”是建立在公民接受教育“意愿”基础之上的义务。我们问题就出在没有从从这一理念出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公民接受教育的“意愿”与政府的“义务”都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在农业社会,劳动技能很容易学会,劳动,是体力、耐力为主要特征的重复性劳动,基本上无需接受专门的教育,其技能在劳动中只要有老农的示范就可以学会,公民受教育的“意愿”不强烈。

农业社会的政府集中的财政收入极其有限,政府办教育,只能集中财力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主要是为政府、政权服务。在工业社会里,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劳动技能要求愈来愈高;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劳动越来越复杂多样,精准与精细化劳动要求愈来愈高;随着信息技术普及,劳动过程的知识技能含量进一步提高,知识劳动、技术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特征。社会劳动岗位需求的专门人才和公民受教育的“意愿”十分强烈。

而且,在传统的农业领域,其技术与机械的应用普及,农业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需要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体力需求下降,脑力需求上升,整个社会劳动,由体力劳动为主,演变为知识技术劳动为主。教育供给与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不匹配现象。

所以,随着劳动性质的变化,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任何行业的普通劳动者都必须接受专门的知识技能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也因此,国民教育普及公平、分类公平、优质公平三者同时出现,社会关于教育的公平要求显得十分突出,矛盾激化。

1、普及公平,按照旧中国旧有观念,扫盲、识字,就是教育普及公平,现代普及公平,已经演变为基础教育法律义务公平,我们的教育公平观念就停留在这个层面。其实,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加深,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通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教育普及,已经成为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所以,普及公平,从中国改革开放那一天起(全面工业化),就从“义务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了,但我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与人才需求,以及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对“普及公平”的理解不深刻,更没有与时俱进。幼儿教育的功能不在教育,而在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但事实是比高等教育收费还要高,且基本是社会力量办幼教;而基础教育,即使是财政不给一分钱,在城市和绝大多数农村,由于认识的进步与年轻父母受教育时间的原因,再也不会出现文盲的现象,可我们还在努力普及,尤其是城市政府花了大量不必要花的钱;但是,培养生产一线普通劳动者,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当大官、赚大钱”的坯子,绝对不愿下一代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期望下,学生也不愿意就读低人一等的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高职教育既得不到国家财政满足性资助,又把普通劳动者最适宜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尽一切可能打压、贬低,用考试手段,分批次招生,把学生定义为基础教育的失败者、低能儿,把最应该免费的大众化、普及的高等职业教育,却在尽一切可能甩财政包袱,让地方去办,让民间去办,中央和地方,都在集中财力去办“研究型高校”,引导全民和高中毕业生追逐“清华北大”。

2、分类公平,分类包括教育机构分类和受教育者分类两大块,这两块的分类公平,是工业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内在要求,可是,中国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教育目的还是拢统地表述为“培养接班人”,高考,还是为了选拔最聪明的人,甚至不惜打击一大片。

关于教育分类、受教育者分类,本来是科学,可中国社会把这种关于高教与人的科学分类,演变为国家教育政策、领导临时决策、招生计划、考试分数等。其实上,教育机构分类,要按劳动岗位大致分类与应容纳人数来分类;受教育者分类,要按人的智能结构大致分类与高校可容纳人数来分类;教育机构和受教育者两大分类基本协调适应,就叫分类公平,没有实现协调适应,就是不公平。而不是长官意志与招生计划分配能解决的问题。

同时,受教育者分类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由不适应到适应、分化、自然自我定位的过程,不是人为硬性规定就可以解决的。教育机构分类,一是搞清楚社会人才需求类别与量的基础上的分类,二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的分类,三是搞清楚社会人才需求类别与素质结构基础上的分类,四是对不同类高校教学水平与育人差别基础上的分类。社会人才需求是动态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相对固定的,二者的适应与协调本身就是科学,可我们把这些都当做权力在运用,一切按长官意志在运作,非科学与错误决策不可避免。

3、优质公平,即优质教育资源占有、分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占有公平,是指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是指高等教育。在工业社会条件下,优质教育资源占有公平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中国城市化还没有完成,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在继续,教育要逆人口流动让受教育者公平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信息化条件下,却又是很容易实现的事。

如果在基础教育的中学阶段,全国分几个区域(实际上没有空间距离),实行优秀教师网上授课,学校任课老师由主讲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网上视频学习,协助学生理解、记忆、熟练掌握运用知识即可,立即就能实现主讲教师教学水平高的优质教学公平占有了。北京人大附中的教师授课视频,现在就可以让南疆地区的中学学生同时听课。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公平的含义是:精英人才必须是优质教育源集中培养,大众与普及的高等教育,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选拔优秀专业课教师网上授课实现公平。

如录取人数最多的十大理工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等;十大文科专业:英语、汉语言文学、艺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等。在这些专业中,选择几个适合网络教学的专业进行网上教学,可以实现优质教师教学公平。

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只能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比较适合网上教学的主要是:普通教学型本科、非研究型高校的大路货专业教学;大众化、普及化的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教思政课、高校“国学”课、高教文化知识课等。高等教育只能是这种大众、大量(专业课)、全国基本统一(课程)的优质教育学资源公平分配,但暂时不能对精英教育,高新、特色专业教学实行网络教学。

5G信息技术应用后,会有更多的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应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的公平程度,又可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互联网+”与公平的路径。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民教育总体现状是:工业社会的政府和学校,采用农业社会的理念和方法,教授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落后了。

 

                                

                                     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