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我军选择“定海神针”——赵新月画红色文化系列之《周朱孙桃园三结义》【新月新语】
画/文/诗/书 赵新月
深夜,莱茵河畔,幽深茂密的丛林中,蓝雾弥漫,湿气氤氲,山影绰绰。
突然,林中传来阵阵人语,低沉而激越,略带一丝悲壮。
原来,林荫下有三个人在举着右臂,低声朗诵。
这三个人,神情严峻,目光炯炯。
从阿尔卑斯山流淌下来的雪水,此刻正在莱茵河中汩汩奔涌。山中古堡,黝黑而神秘,像幽灵一样,暗中窥探着密林中发生的一切。
三人中,最年轻的那个,穿着短短的西装,显得不太得体,但人却精明干练。另外两人,也都穿着俭朴。
他们到底是谁呢?怎么会在深更半夜聚在这里宣誓?
原来,那个最年轻的,是周恩来;另外两人,分别是朱德和孙炳文。
他们朗诵的,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入党誓词。周恩来领诵,朱德和孙炳文跟着朗诵。
那是1923年初的一个深夜。当时,周恩来25岁,朱德37岁,孙炳文38岁。年轻的周恩来,在主持朱德和孙炳文的入党仪式。
入党仪式为什么选择在了莱茵河畔?
这要从朱德说起。
此前,朱德在国内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为了救国救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总书记陈独秀,要求入党。想不到,陈独秀却一口回绝了他。理由很简单,这个人是军阀出身,还吸大烟,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入党?
满腔热忱,换来陈独秀一盆冷水。朱德愤愤难平,怀揣着陈独秀送给他的几本马克思的书,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去找共产党。
打定主意之后,朱德和孙炳文毅然决然漂洋过海,先来到法国,又来到德国,一路踉踉跄跄,但心怀热望,希望遇到一个比陈独秀更明白的共产党负责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莱茵河畔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比朱德小一轮,听完“老大哥”找党的经历和入党的愿望,当即表示欢迎,同意他们入党。理由也很简单,他们是久经考验的革命者。朱德任过滇军旅长,参加过讨袁战争,也参加过哥老会,但坚信马克思主义,立志拯救民族危亡,大烟也早戒了。孙炳文是周恩来早年在觉悟社时就认识的,加入过同盟会和铁血团,与汪精卫一起刺杀过满清亲王,编辑过进步报纸。
周恩来经过与党内同志沟通,约朱德与孙炳文到莱茵河畔密林中,举行了正式的入党宣誓仪式。
这个故事,就是后来被人们传说的周恩来、朱德、孙炳文“桃园三结义”!
文友深夜来电话说:“赵新月,明天就是周总理逝世41周年的日子,你应该有纪念文章的。”
我遂想起来这个“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贡献实在太多,但我觉得,介绍朱德和孙炳文入党,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谁也不可能想到,在莱茵河畔,在马克思的故乡,在那个神秘的夜晚,在幽深的丛林中,周恩来的这个举动,竟为日后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准备好了一根“定海神针”!
古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有周朱孙“桃园三结义”。所不同的,前者的“义”是义气,后者的“义”,是共产主义。
根据这个故事,在纪念周恩来逝世41周年的日子里,画一幅《周恩来朱德孙炳文桃园三结义》。为了更好地表现那夜的场景,我选择了张大千大泼彩画法,也许,只有这种画法,才能表现“共产主义的幽灵”吧。
画上以张大千体书法题诗曰:
桃园结义密林中,
莱茵河水起涛声。
慧眼识得擎天柱,
千载谁堪比伯仲!
2017年1月8日星期日凌晨1时零八分赵新月画并记于野草书屋。
上图:赵新月以张大千大泼彩画法画《周恩来朱德孙炳文桃园三结义》
上图:赵新月以张大千体书法书自作题画诗:桃园结义密林中,莱茵河水起涛声。慧眼识得擎天柱,千载谁堪比伯仲!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新月新语。更多美文美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