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自家餐厅的午餐档生意惨淡?试试这几招!


  01.jpg

混迹餐饮业这么多年,发现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家餐馆的老板:除开周末,工作日很难有生意,尤其是中午午餐,非常惨淡;好不容易来了一桌客人,又因为难以实现快速出餐得缘故,效率非常低。

 

我身边不少朋友有这个方面的困惑,那么要破这个命题,首先我们就要明确一点,午餐生意不好是与顾客的正常消费心理息息相关的。

 

一般大家外出用餐无不外乎两种目的:一是聚餐二是填饱肚子。然而聚餐比填饱肚子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载着大家的社交需求,大多数人午休时间拢共就两个多钟头,开车停车半小时,就座点菜二十分钟,菜才上第二个就有人看表掐啥时候起身了,加上完全不能举杯尽兴,因此约局习惯性约在晚餐,对顾客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消费行为。

 

因此中餐我们就更应该解决的就是顾客为了填饱肚子方面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做到六个字:便捷、便宜、快速。便捷一般是选址决定的可以不谈。而便宜和效率,则是一个人在工作日吃午餐最重要的需求,也正是餐饮应该学习的地方

 

如何营造“便宜”氛围  ?

 

1.把技巧性地,把分量做小。 

 

虽然江浙这些地域自古以来都是以精致小巧出名,但与实在、好面、量大的北方菜系比起来,它们还是占了太大的便宜。

 

随便找一家河南菜馆或者东北菜馆,一个菜价格看着不算低,可是一上来人就会傻眼,两个人估计都吃不完一份菜。而去杭帮菜馆吃东西,总是看着什么都便宜,上来后发现每人一筷子菜就没了。

 

很明显,小分量的菜绝对是趋势。  因为独生子女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传统的聚餐规模大大缩减,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的正餐,都以两三人为主,如果菜量太大,点一个菜不够吃,点两个菜吃不完,就会觉得口味单调,不划算。

 

而如果菜量小、单品价低,就非常适合小团体聚会,虽然量小,但是每个人都能点自己喜欢吃的,所以不自觉地就会点多了。

 

2.需要至少两个梯度的完整用餐价格体系 。

 

在一个传统的酒楼里吃一顿完整的正餐,其人均消费一般都是固定的,不是80就是100,因为其产品价格都维持在同一个水平,浮动不大,所以,就餐后基本只有一个接近的人均消费可能。

 

而去外婆家吃一顿饭,可能人均30,也可能人均60,有很多种消费可能。外婆家价格体系的跨越度两人咋舌:它的麻婆豆腐3元一份,它的各种糕点也都是10元左右,而且它还具有相对昂贵的菜比如葱烧鲫鱼68一份。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两个完整用餐的消费等级,并不等同于简简单单地把产品价格降低。  

 

比如去吃一个火锅,必点的是青菜,结果你单独把青菜价格降低,反而降低了人均消费,客人也没感觉到明显的低价,因为没有人在吃一个完整的火锅里只吃青菜,单独把青菜降价,只是在损伤自己的利润。相反,如果推出一系列低价产品,有肉有菜有菌菇,整体价格很低,这才是真正的降低价格。

 

如何提高出品率?

 

如何提高正餐的出品效率,其实答案很简单——打造爆品、提前预制 。用四个字概括:预知,预制。预知就是提前判断顾客会点什么产品,预制就是提前把预知的产品做好。 但这里有很大的疑惑,如果预知顾客吃什么呢?

 

预知顾客最简单的方式是影响顾客。与其猜测顾客可能点什么菜,不如影响他,让他一定点那个菜。顾客一定会点的菜,就是爆品。质量够好,价格够狠,沟通够足。 帮助打造爆品的工具一般有两个:价格杠杆和营销沟通 (如POP宣传、厨师推荐,服务员建议销售)。

在同一个产品形态里卖不同价位的产品,几乎必然会使得顾客选择低价的产品,  比如经典牛肉面15元,精品牛肉面18元,而招牌至尊牛肉面28元。

 

在这个产品价格组合里,肯定是绝大多数人选择经典牛肉面,几乎没有人选择招牌至尊牛肉面。因为价格是最有力的杠杆,人们肯定会选择低价的产品。 所以,通过产品组合,如果能实现高毛利的产品低定价,基本就一定能够影响顾客选择这个选项。

 

另外的营销沟通,如果是战略性地影响顾客选择,可以把所有的产品都定高价,然后组合一种极具诱惑的低价套餐——一家韩国炸鸡品牌thank u mom,就是这样做的。他的菜品复杂而且定价很高,门口就有两个套餐的海报,性价比很高,所以大部分人就会选择这两个套餐。

 

在影响了顾客的选择后,就可以很好地预制产品了。这样在用餐高峰期,便可以高效出餐,出餐的效率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提高了翻台率。

 

当把价格门槛打破、出餐效率提高以后,正餐餐厅也自然会有迎接工作日午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