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的人生哲理


 

吾悟俗语(21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的人生哲理

/周涧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的这句俗语,是用一个“生”与一个“死”作为词语对应的,其哲理的意涵非常明显。

生与死虽然是对立的生命现象,但放在对“富贵”的人生追求中去对应思考,这里的生与死就成了一个融合体,即“生富贵”是由“死功夫”转换而来的。

当然这句俗语“须下死工夫”中的“死”不是指生命体征的死亡,而是指类比死亡般的苦痛经历与万难磨砺。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的这句俗语告诉世人:人要想求得生活的富足和地位的显贵,必须要付出“炼狱”般的艰辛努力。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磨炼的人,是很难成为出人头地的精英分子。

还有一句俗语曰“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古往今来,除了那些官宦门第或者富商之家,没有哪一个平民百姓欲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吃够了“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这“苦中”的“苦”,就是常人吃不了的苦或常人不愿吃的苦,也是“死工夫的另一种比喻

只见英雄风光景,谁识曾经苦雨行。当我们在羡慕那些大富大贵的成功人士时,我们是否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为常人所不知的艰辛经历?

中国成语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死”中求“生”的故事:如战国及东汉时期“悬梁刺股”自逼苦学后来都成为著名政治家的苏秦与孙敬,如西汉时期“凿壁偷光”勤奋夜读后来当上宰相的匡衡,如东晋时期“闻鸡起舞”发奋习武后来都成为当朝将军的祖逖与刘琨,如北宋时期“断齑画粥”简食尚学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的范仲淹等等,这些历史上的英杰皆是由“苦中苦”走向“人上人”的。虽然说“悬梁刺股”的故事在现代社会是不会出现的,但悬梁刺股的精神意义在于执著逐梦的内心自觉与超出常人的意志坚韧。

 

古时贤文告诉人们:“笋因落箨(tuò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竹笋上的叶皮因一片一片地脱落,才一节节地长成了挺拔的竹子,鱼儿因不停地奔波奋游而化成了蛟龙。

人人都想生而富贵,但偏偏芸芸众生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出生于清贫平民之家。所以,没有在立世工夫上“死”上一回的人,是难以登入富贵殿堂的;没有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疲累苦痛中煎熬过的人,是难以成为人生英杰的。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这句民间俗语既有人生哲理,又是人生真理。记住这古今一理的10个字无须花一分钱。可是当代的许多人却宁愿花上千元甚至数千元去听一堂所谓成功学传教的讲座,或者花十几万元去读从西洋引进的MBA,认为这样可以找到“生富贵”的捷径。而事实证明,无论听再多的成功经验分享传教,无论将MBA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如若没有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的铭心意念,终归还是与“生富贵”无缘。

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与你不相干,绝对不要相信“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时尚忽悠。你的成功只在你自己的脚下。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又最善于驾驭的行当,然后下死工夫”去努力,总会有一天将与“富贵”不期而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