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来释迦牟尼佛所教大家的,一辈子只教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重点在白骨观。
佛是教你走呼吸路线修持的,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所以我提到过,释迦牟尼佛吩咐四个弟子留形住世,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我们没有碰到过,是据说。我也相信四个人真的活着;其中宾头卢尊者因为现了神通,犯了佛的规矩,佛就骂他,叫他不要玩神通,罚他留形住世,不准死。所以长寿是留在这个世界上受罪的啊。我常常提醒大家注意,他们四位是以什么方法得以留形住世呢?就是修安那般那。我的研究对与不对你们去求证吧。
回过来看《大藏经》,你们当然没有全部研究过。佛自己在雪山修苦行六年,不吃东西,六年哦!他当时二十几到三十岁。所谓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他就在那个山脚下最冷的地方修苦行。六年来每天等于只吃一颗青枣,二三十岁就变成七八十岁的老头一样,骨瘦如柴,六年的苦行求证。
在《律藏》里头讲到他反对修呼吸法,他说自己那时修气功,因为不吃饭,只靠吃气。修这个法门的时候,头痛得很,痛苦极了,头要裂开了,所以他叫弟子们不要修这个,为什么后来又叫弟子们修安那般那呢?这是问题吧?而且在另外一部戒律上也讲到,佛出来说法几十年以后,有两个月闭关,出关以后弟子们问他,在关房里修什么?他说修安那般那。又是呼吸法!这好奇怪啊!他一边叫大家不要乱修,修得很痛苦,一边自己还在修这个,有时休息也修这个。
所以我看《大藏经》和你们不同吧!我注意的是修持这一方面。他出家同我们一样,追求的是了生死,这是生命的问题啊,不是光吹牛谈学理的。
原来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都是安那般那出入息发展出来的一切一切。譬如密宗花教萨迦派有个瑜珈,修心瑜珈的四个要点。你们注意这个,值得参考。这个法门修行四个要点:第一专一瑜珈;第二离戏瑜珈;第三一味瑜珈;第四无修无证,同禅宗一样。
修行第一是专一瑜珈,心念专一,专一以后再打破专一。
离戏,什么叫离戏呢?佛说都是戏论,是笑话。落在空是一边,落在有是一边,落在非空非有也是一边,落在即空即有也是一边,这四句都要离开,就是空啊、有啊、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都是笑话、空话。离戏瑜珈非空就是有嘛,非有就是空嘛,不是空话吗?即空就是有嘛,即有就是空嘛。这些戏论都离开了,证到空性,心念清净了才做到了第二步。
第三步一味瑜珈,走路、做事,入世、出世,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所以禅宗叫—行三昧。唐朝不是有个一行禅师吗?《六祖坛经》叫一行三昧,就是一味瑜珈。
最后无修无证,成功了,就是洞山祖师悟道的最后一句话“方得契如如”。
所以这些发展,所有密法,道家,尤其是道家修神仙的,修长生不老的,一切法门统统都是从安那般那来的,而且与生死有关。
风就是气,所以佛叫我们修安那般那,修风大,修呼吸气,直接可以达到三禅天的境界,然后配合把念头清净了,就到四禅。四禅是舍念清净,听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的提倡,叫大家修安那般那,他的学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科学的。
安那般那修风大,因为风不容易认得,所以先从你身体上的呼吸讲起,你才会懂得。从这一部分做工夫,很容易入定,也很容易把你的一切病痛转变过来。
地水火风四大性离,所以佛叫你修安那般那,从修呼吸法入手,把这个生命改变过来,即身成就,也就是用我们肉体的身修持,直接可以跳出来成佛。
佛叫你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证阿罗汉、成佛,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即身成就,这是秘密。
所以我告诉大家,像我这一生,不敢说世界上这些统统学过了,但几乎差不多学遍了。回过来一看,原来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从佛讲的变出来,大家都给这些花样骗住了,其实就是修出入息。
所以最近这几年,我叫你们看三国以后东西晋这个阶段翻译的佛经,除了《般舟三昧经》、《安般守意经》以外,还有讲修行很重要的一本书《修行道地经》。这是当时最初比较具体的翻译。
这个出入息除了佛说的以外,还有哪个祖师也说过呢?大家还记得吗?是老子说过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实际上籥是笛子,里面空的,气一进来发出声音。风箱也叫橐籥,以前打铁的地方,旁边有个风箱,一拉一抽,唧哺唧哺,那个风就动了,把火吹了起来。老子告诉我们,整个的宇宙空间及生命是一生一灭、一来一去的呼吸关系,“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修道家,老子也告诉你修呼吸最好,修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尤其打太极拳,大家都晓得用他这一句话,实际上工夫都没有到。他传你修安那般那出入息的法门,可以成仙,长生不老。专气是修炼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致柔是把一身的细胞、骨头,通通都变化成非常柔软。不管你是否一百岁开始修,只要工夫到了,整个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就是用这个一出一入的气修成的。
人类为了修行,求证这个生命本体的作用,自己产生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我们讲,譬如生瘤生癌,真正修安那般那,修气的人,就可以下决心用工夫把它破掉,等于镭射一样把它击破了。这是可以做到的,就看人有没有决心。
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你想求长生不死,除非下死的工夫,死就死嘛。这两句话有它很深的意义,所以修行做工夫,是以这个决心来的。我常常说,我的朋友西医中医名医都很多,只是偶然参考一下而已,我到现在还是相信自己耶!大丈夫自己生命自己做不了主,那就不要做人了,就那么简单。
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
根据《达摩禅经》安那入息,般那出息,简称安般法门,有两种含义:一是见,看得见,不是眼睛看见,你心里头、心眼已经看到这个气了。第二种是触受、感触、感受,感觉得到。他说钝根不见,愚笨的人根本看不到。
你观察这个物理世界,地水火风都在这个虚空里头,风跟空两个很接近,是一组,水跟地两个是一组,这是勉强来讲。其实四大性离,你看水冰冻起来就结块了,变成大地了;水消散就变成空气;火是温度,在中间,这个要懂《易经》了。所以你做工夫,如果懂《易经》,安那般那修好,身体就改变过来,病也没有了。
释迦牟尼佛教弟子们即身成就,证果位的修持方法,是先由修出入息入手。这一次我们给它下一个批注,先修有为法,是从现有的生命,生理、物理方面入手去修的,很现实的。现在的生命,就是鼻子到喉咙这里,三寸气不在就是死亡,一口气不来就是死亡,所以要从这里开始修。
为什么当年跟着佛的人,当下证果得道,证阿罗汉的很多,他教的是什么东西?除了智能上悟道以外,这个工夫一下就到达,是什么原因?我研究过,讲了半天离不开禅定,禅定的方法总有个入门的。除非智慧很高的,像中国禅宗的六祖一样,叫做上上智,头等头等人。世界上有几个头等啊?何况头等中的头等,那找不出来的。他们当年都是上上智。现在人学佛学了三辈子,还没有影子。所以我告诉你,我遍学了一切外道,遍学了一切道家、密宗,一切方法等等,发现都有问题。
究竟快捷的路是哪一条?只好回过头来再找佛经,看来看去还是安那般那、白骨观。奇怪,为什么安那般那、白骨观那么简单?原来它秘密里头有秘密。我当年为这个,有时候搞不清楚,就哭啊流泪。我的命怎么那么不好?没有碰到佛在世,向谁去问呢?
讲安那般那的修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即生成就可以证果。其实讲实话,我还真怕讲了白讲。但是另外一个观念,还不一定给你们讲,还有很多众生在听,很多比你们高明的需要听。
修气、修脉、修安那般那,是由风大入手修,先了色身的四大,然后再证入到阿罗汉的果位。这是即生成就的路,很深。
整理自《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你们真下决心,修安那般那,这是一条最快成就的捷径。但是,很难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们这里出家的老前辈也好,嫩前辈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聪明有智慧,为什么出家修道,永远不上路?就因为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书上经常讲,我有十二个字的咒语:“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这十二个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过。这一忍好难哪!想得到,理论上懂,做不来。不管佛学道理讲得怎么好,都没有用,所以重点在修行。
为什么修这个法门?你们大概没有好好研究《修行道地经》《达摩禅经》吧!一定没有。《修行道地经》告诉你,这是了生死的方法,同时也是转变色身,可以祛病延年,最后了生脱死。安般法门就有这样重要。
所以走如来心法,单刀直入,一下即生成就。禅宗讲即生成就,密宗号称跟禅宗不同,说是“即身成就”,连带这个肉体也转化成功了。
现在我们讲的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和白骨观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老是在大小乘经典中讲,修四禅八定而证果位的人,一定要走这两个法门?你看显教里头再没有其他的,密宗自认为密法了不起,你不要上当,所有密宗的修法,最高的还是这两个东西变的。
我告诉你们秘密,你们一眼就看透了。你看密宗那些修法,随便红教、花教、白教,画的佛像,下面第一个是脚踏尸体,就是白骨观,不净观的意思。
由安那般那出入息,或者不净观与白骨观,开始正修禅定。《大藏经》庙子上都有,你们把小乘大乘都查完了,就可以看到,当时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跟着他的弟子们,证大阿罗汉果的很快,很多,主要修的就是这两个法门。
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如何把这个父母所生的身体,修证成果,那是一步一步的功夫了。那必须是四禅八定的路线,除此以外,没有第二条路了。也就是《楞严经》上两句话:“方便有多门”,方法很多;“归元无二路”,回家只有这一条路。
给你们讲了修安那般那,要真的用心去修,要完成四禅八定,最后再丢开,以我的经验,除了走安那般那、白骨观这个路线以外,其他的方法我懂得太多了,告诉你们,那些都是闲家伙,闲家具,听懂了吗?
我那个百货公司里头什么都有,但是我都摆在那里,放在那里让它烂的,因为都是次级货。正统所卖的,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店里的安那般那,不净观与白骨观。这两个一配合,一下就到了,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这是讲修证的功夫。
依我八九十年的经验告诉你们,不敢说遍学一切法,从十二岁起,到现在几十年,接触的人,看的学的,什么旁门左道、外道都知道;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小乘经典再三告诉你,只有这条捷路,非常快。要转化身心到“即身成就”或者是“即生成就”,只有这条路。你不相信的话,就去冤枉走吧!三大阿僧祇劫,慢慢去转吧!白转的,很辛苦。
修安那般那,这个也是瑜珈,瑜珈的意思叫相应,身心相应,身跟心互相交感。扩大一点,就是人天相应,人乘道与三界天人——欲界、色界、无色界沟通。最后融化了,而心物一元,这就是瑜珈,就是禅的一种。
整理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你用任何方法都可以,但是必须要知道,最后那个使用方法的主宰是能知之自性。
普通静坐在那里,简单明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过来听自己的呼吸。你那麼坐着,听自己的呼吸,这个呼吸是生命本来自有的哦!可是大家活了一辈子自己呼吸不知道。我常常说,什麼时候知道自己的呼吸?只有你失眠的时候,在枕头上想睡睡不着时才听到自己的呼吸,对不对?(眾答:对)
诸位的经验,现在你听不见呼吸声,就是你的思想跟呼吸分开了。呼吸是生命活着最基本的作用,呼吸和身体感觉属於阴的;思想是生命活着的精神,属於阳的。所以中国讲阴阳,是两个代号啊!不是呆定的,你也可以把它阴阳反过来做代号,就是A啊B啊都可以做代号。
你静下来,眼睛定好,自然的听自己的呼吸。这个听字注意,不是耳朵听,而是感觉。不说像今天下午打雷这个情况,乃至在千军万马里,都可以听到自己呼吸,那麼这个人静定的工夫就很高了,普通人是感觉不到自己呼吸的。
所以初步你最好有意的做呼吸;还有肺部不好的人,更要注意呼吸,有意的用鼻竇这里强迫呼吸(师示范)。像这样的呼吸,即使三期的肺病,你能坚持做两三个月就能得益,也许就能好了。还有中年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有这三高的人,也可以这样做。这个方法真正持续做,血压这些就恢复正常。不过,开始做的时候可能更高,会很害怕,没有信心不敢坚持,这里头有巧妙的,说不清楚,自己要把握调整。鼻竇的呼吸(师再示范),这样五六次,然后嘴里“呸”一声。先把鼻子打通。所以你在办公室那样斜坐着,是很难受的,最好端坐做这个呼吸,精神会好转起来,气也更顺畅了,这是很重要的。先要知道鼻竇粗的呼吸,慢慢练习到任何时间,都知道自己深层微细的呼吸。
当呼吸慢慢静下来,中间有没有思想?一定有思想。这时你就体会到生命一个是呼吸,一个是思想,一个是知道呼吸、知道思想的“知”。你由此也可以知道老子的话,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三个初步动相,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唯物的,一个是心物一元发生的作用。
当你静下来后,听自己的呼吸,思想还在转动,不要怕,因為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知道呼吸在动,但后面那个能知道的没有动过,你把握那个能知道的就静下来了。
可是静下来你就发现身体有问题,唉唷!我腰这里不舒服。唉唷!腿痛,头胀。刚才讲“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个原则,你已经检查了自己的身体。假使绝对健康的人,眼睛一张开,整个身体是轻爽的,思想是清明的,而且记忆力越来越强;智慧的分析,不是用脑筋,而是那个知觉的观感增强,很多书原来读不懂的,一看都懂了,不必去想。想是第六意识分别来的,那是普通的聪明,而智慧的话,原来不懂科学的,看一下就懂了,那是智慧。现在翻译西方哲学的名词叫直观、直觉,那只是智慧的表层,深层还有东西。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
由六妙门开始,你们坐在这里一边听,一边知道自己呼吸进出,能够做到吗?老实讲,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这里,一边听话,一边还写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进进出出完全知道,这个人差不多可以谈修行了,这叫“知息入”。
我这样一讲,你们自己测验一下嘛!一边听一边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这里开始。等于说眼观鼻,鼻观心;这个观不是眼睛去看的观,是心来观。如果是这样修行,很快有进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们现在听到呼吸没有?听到没有?听不见,你们哪里听得见!只靠一点感觉嘛!就是说,随时要跟这个感觉的出入息配合为一,这样才叫做修行,修止观。如果打起坐来,再勉强找个呼吸来配合,那算个什么修行,算老几啊!就像我现在跟你讲话,我知道自己呼吸的“进、出”,你要学我一样,脚还在跳手还在动,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气息进进出出,没有一点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
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
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我不好意思每个人考问,你真懂了气吗?真懂了自己的呼吸吗?不要说诸位,乃至很多出家人,用功一辈子,自己呼吸还认不得耶!翻开《达摩禅经》,上面祖师的批注“安般者二种:一见二触,钝根不见。”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当下就看清楚自己的呼吸;愚痴的人听了白听,一辈子也不晓得自己的呼吸,连影子都没有。愚痴是佛学名称,就是笨蛋的笨蛋,我们一般人都是笨蛋的笨蛋,不容易懂的。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你修行时,把思想念头完全放空灵了,听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来,这个就是安那般那了。然后思想完全没有杂念,完全空灵了,这个呼吸慢慢充满,它自己自然停止了,这个叫做止息。
你们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随时紧张,那个紧张的情绪,就是思维最深的这一念。随时紧张使身体内部细胞的呼吸都会停止,会形成病。所以你们工作那么紧张,随时会使人生病、衰老,会破坏生命。一般人随时紧张,也常常呼吸停止,这是走到破坏生命这一面去了。
要想修道,就把念头空灵了,很自然地听呼吸,随时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紧张,然后呼吸慢慢停止,与念头配合了,这个叫修道,叫做工夫了。
---------------
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着呼吸。记得知性不是在脑中的。呼吸变得深长,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头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经讲得很清楚,呼吸有长中长,长中短,有短中短,短中长。为什么如此?佛没有说。那同你的身体健康有关系。如果静坐时你的呼吸忽长忽短,这可能是你当天的情绪不定,吃的东西不对,乃至天气变化都会有影响。
当呼吸粗重时,你会感觉到在鼻子尖上,渐渐、渐渐的,感觉到了眉心,最后才到了头顶。当你还不够静时,你好像感到有东西进出。其实并不是空气真的进出你的头顶,都只是你心里的感觉。当你念头定住了,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那就是息。
所以,你在练习时,只是知道呼吸的长短进出,只看这个,不要管念头。好像在看着一个小孩子在房中跑来跑去,你知道他在那儿,不用去帮他忙。这也像是看着水中的鱼游来游去,你知道鱼在那儿,你不用去碰它。看着呼吸的长短、进出,慢慢地,愈来愈深愈长,到了不呼不吸了,就是止息。
整理自《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怎么做这养气工夫呢?不要用鼻子吸气做气功,马路上灰尘大,空气脏,所以我们在都市千万不要用鼻子呼吸做气功,只要心境宁静,不必用耳朵去听,只要感觉到呼吸的往来就好了。
我们本来就有呼吸,不必再用意去练习,或者对呼吸加以控制管理,只要感觉到我们原有的呼吸状况就好。如果感觉到什么地方不顺有阻碍的话,只要思想继续宁静下来,静上一段时间,自然就调和顺畅了。
这是最好的方法,不要再特地做什么工夫。
《孟子与公孙丑》
---------------初步上座修止,最重要的先调身。调身的第一步,先调气。气就是人身四大中的风大。调身的第一步是调呼吸,呼吸怎么调呢?调呼吸与做气功是两回事。气功包括道家、佛家、密宗、瑜伽术,一共有两三百种,不外乎在两个鼻孔想办法。我说不要做气功,并不是说不要调气。
人有天然的呼吸。你一上座以后,万事不管。呼吸粗、细、长、短都不要去管它,静静地听着自己的呼吸。(听,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听其自然的听。)不要去领导它,也不要拒绝它。慢慢地听。你听听看,呼吸蛮好玩的,开始短促,慢慢深长。
你不要认为我的功夫很好,不必搞这个玩意儿,错喽!要想少病少恼,即使是登地菩萨也还要修。因此,不要有增上慢心,一定要修。听呼吸要不增不减,让它自然。不过,在这中间有个毛病,叫你们听呼吸,调呼吸。结果变成去管理感觉了。怎么说呢?上座调呼吸,开始一两下还听着呼吸,但是,听几下以后,便去管身上的感觉了,念头被生理上的感觉牵去了。这话很难体会,非在此间打过滚来的,不容易知道。呼吸一往一来是虚的,生理反应的感觉跟呼吸比起来,比较实在,比较坚固。而生理的感受就是我们业力的根本,很容易去抓住它。所以,只要听自己呼吸往来,不要管身体上的感受,不要去控制呼吸。
不要控制呼吸。一切道理都不管。不要再下注解,在心里又讲许多道理,那又不能心息相依了。要知道,修“心息相依”的法门,只是修止的初步。修心息相依,调息,由粗的呼吸,配合心性的注意力,变成很细的气。慢慢的,气充满了。但是,不要有充满的感觉,这是表达的话。很细的呼吸,变成很缓慢,很久很久才有一次呼吸。在这个阶段,杂念妄想就比较少了,甚至感觉到杂念妄想完全没有了。但是,你不要欢喜,这下到达了没有妄念,空了。这样一来,杂念妄想又来了,呼吸又来了。听其自然。
整理自《习禅录影》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我们修天台宗止观,坐在那里打起坐来,呼——吸——呼,然后听听鼻子,问他修什么的?“修止观”,笑话!这样就叫止观?那不过是呼吸、调气,是修止观法门开始调整的步骤而已!
然而后世的人就把那个抓着当止观,于是乎几十年打坐,一天到晚听呼吸、观鼻子。你观这个鼻子做什么?鼻子两个烟囱,等断气后,不过是一块臭肉。而且你猛观气干什么?气是你管得住的吗?那个气被鼻子吸进来,一定要出去,出去又吸进来,你管它干嘛!你想把气管住不吸、不呼,不可能的。
所以为什么大家修止观不能成就?都是拿到草纸当公文、鸡毛当令箭。现代人很好玩,问他修什么?修止观,接着不要问了!他坐在那里搞鼻子呼吸,还以为这个就是止观。
《宗镜录略讲》
“治百病”锻炼方法之:闭气疗法
闭气(西藏人把它叫做"宝瓶气"):有明显的退火作用,对于平常火气太大的人颇有帮助。
四肢若缺氧,四肢便会感觉无力;大脑若缺氧,脑力便会变得迟钝不灵光;心脏若缺氧,胸口便会觉得闷,变得心胸不开朗,因此也快乐不起来。德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瓦伯教授发现,当人体组织细胞中的氧含量低于正常值的65%时,缺氧的组织细胞就容易癌变。所以要维护健康,强化肺功能是第一步工作。肺是人体最大的内脏,欲治病强身,须先把肺强壮起来,强化肺功能的方法如练深呼吸、慢跑、爬山、游泳都可。但练"宝瓶气"效果最直接、最快,对于治疗百病都有辅助作用,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中药。原因在于它能在四五天内迅速提升、加强人的肺功能。全身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之后,各部门的组织、器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就可以正常地运作,不容易有缺氧的情况产生。
1、最简练法:吸一次气闭住,等到受不了之后不马上呼出,接着吸第二次,使肺部更加饱满,此时可继续闭气10秒或20秒,受不了之后又可接着吸第三次,继续闭气,总共吸几次本无限制,原则是吸到不能再吸,闭到无法再闭,最后才由鼻孔呼出来。此法可使肺部之空气极尽饱满,无一肺泡不充满空气。
2、进阶练法:先吸饱一口气,然后用手指压住一个鼻孔,用力将肺中空气从另一个鼻孔射出,射尽后立刻再吸满一口气,接着再压住一个鼻孔,再将肺中空气射尽,如此反复,共三吸三射之后,肺中空气尽出,即开始停止呼吸,大约经十秒至二三十秒之后,全身会觉得非常难过,此时可以轻轻吸一口气,然后再闭气,闭气一段时间之后,全身又难过起来,这时不可呼气而要接着吸第二口,然后再闭气。如此只吸不呼,大约分段吸气三至五次之后,就无法再吸再闭,这时只好将空气呼出,如此就算练了一下"宝瓶气"。
3、最讲究练法:以鼻孔吸气吸满,然后停止呼吸,接着收紧腹筋,使肚皮尽量贴向腰脊,下巴压住脖子,但脸要保持朝向正前方,头不可向下俯。此时胸部自然鼓起,横膈膜自然往上提,两肩亦稍微向上耸。闭气一阵子后,自觉难以忍受,不可呼气,但可以再继续补吸三四下,使肺部极尽饱满,若能保持60秒不呼气则效果较佳,至少须闭15秒才有效。
注:虽然说闭得愈久愈好,但也需用渐进法,才不会太辛苦。没有练过此法的人,起先会很不习惯,很难受,感觉头部胀胀的,有人会晕,有人隔天胸部会痛,这些现象都不用害怕,几天后就会习惯。若每下能60秒不呼气,每天只要练3下就够了。一般慢性病的患者每天至少练一次,有时间的练两次。成人每次练十下;小孩每次练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