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敌人是犹豫不决


 既然创业赚钱有那么多理由,媒体人创业有那么多优势,为什么还有大批的媒体人还按兵不动?为什么有的媒体人出去创业后似乎混得也不咋样?

这就要说到媒体人创业的短板问题了。

媒体能力与商业能力大相径庭的基础性反差,同时也是媒体人创业经商的一大硬伤,就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可能是所有媒体人创业时应首先克服的心态劣势。

什么叫瞻前顾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历任左徒、三闾大夫的屈原怀才不遇,在官场上屡遭排斥。楚怀王对他的提议,往往置之不理。他内心十分痛苦,只有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在《离骚》中他写道:“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成语“瞻前顾后”由此得来,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媒体人瞻前顾后应该是对的。媒体人在将某一条新闻,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发布的时候,所形成的第一秉赋,便是瞻前顾后,考虑周密:既要考量此新闻的真实性,也要考量它的典型性,还要考量其是非性,更要考量导向性……而对其中更为具体的属性,也是需再三考量、拿捏到位的。比如对某件新闻真实性的判断,仍要考量其形态的真实、数据的真实、五个W的真实、表象下的真实及客观本质的真实等……

如此瞻前顾后、考虑周密,才算是一个对新闻事业高度负责的媒体人。因此,几乎所有的新闻教科书和众多的新闻专家经验谈,都强调:“新闻写作应瞻前顾后,三思而行”、“好新闻是在瞻前顾后的社会效益考量中,诞生的”。

所以,很多媒体人都有“拖拉病”。一个选题,一组报道,一场活动,点子提出了好久,不见下文,有时最后不了了之。一篇稿子,一个标题,一个版式,琢磨半天,反复打磨,改了又改,不到最后截稿时间,交不了差。这种“拖拉病”,在媒体工作环境里,既是普遍现象,也是能够得到包容的,有时还是靠谱、稳重、确保不出问题的表现。

然而,这种在媒体职业中形成的正面秉赋,一旦用于创业,便成为典型的短板了。

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大潮里,波谲云诡,瞬息万变。你再那么做事谨慎,考虑周密,顾虑太多,犹豫不决,则黄花菜都凉了——在接到一个订单时,“做”与“不做”的决策,往往只在5秒钟之内!所谓机遇稍纵即逝,便是这个道理。

一位叫王玉坤的老资格媒体创业者,创业后道出了自己的苦恼:“大家以我为反面例子,借鉴一下就好。我不敢说我代表所有媒体人,但应是代表多数的。我最大的思维劣势是:做媒体做久了,想法太多,做事特别不容易坚持,总是前三天一个想法,后两天又一个新的想法。媒体人创业中,如对每件事都想法太多,形成特别难聚焦的决策状态,那就真的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

可以肯定,几乎所有媒体人在抉择“是否创业”的那一刻,都是经历过一场瞻前顾后的心理挣扎的。其中,有的人可能思考半年、一年甚至更多;有的人可能抉择到“彻夜难眠”、“身心憔悴”的程度;更甚至有人抉择到“家庭圈”、“亲戚圈”、“朋友圈”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以至于双方闹得鸡飞狗跳、不亦乐乎。

其实,我也是从那个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状态中走过来的,而且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很长:三年半。

那年的七月五日,我刚带领着楚天都市报地方版走上正轨,接到总部一个电话:调我回武汉。这个编辑部是我组建的,这张报纸是我办起来的,这里的大部分员工是我亲自挑选的,现在,没我的事了。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我却无处说理。我拿着电话,足足愣了五分钟,心中一声长叹:我的命运,怎么总是掌握在别人手里呢?

从那时起,一颗种子就播下:我要辞职自己干,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只可惜,大树还小。妻子办了一个小小的作文培训班,因为缺少经验,在那个暑假,赔光了家里所有的十几万元积蓄。我一边回到武汉上班,一边抽每周的休息时间回襄阳帮忙。我经常要赶夜里的火车,两头跑、连轴转的日子非常辛苦,有时没有卧铺,站在火车上能睡着。一边是媒体工作,一边是教育行业,这种两头兼顾的日子对身体和精神都是摧残,我经常在拿这两份工作做比较,经常脑海里重新浮现那个辞职的念头,却又一闪而过。

报纸如日中天,我在那里干得如鱼得水。与此同时,晋级教育从四个孩子的作文班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大校,而且进入了市场前景更为可观的学生托管行业。从经济收入上,前者已经远远不及后者。但前者带给我的感情寄托、名誉地位、相对清闲,却让我欲罢不能。

我曾经把辞职的想法,给身边人提起过,几乎所有的人都持反对意见。我的老父亲勃然大怒:“你娃子敢辞职,你要是辞职了,你什么都不是了!离开了报社,你什么都没有了!”我没有反驳,但心中不服,告诉自己,再等等看,有一天,我就偏要辞职,看我辞职了有没有饭吃,能不能过得更好!

这一纠结,就是三年多。报纸调来新总编,属于少年得志,来了以后就宣称要大刀阔斧玩“盘人游戏”。无论我是上是下,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我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吸取了上次在家里说辞职时的尴尬教训,没有跟家人透露此事,暗中已在找机会向报社提出。领导伸出了橄榄枝,派我外出考察,找我谈话要提拔重用我。考察归来,我下定决心,必须辞职,而且要自绝后路,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壮士断腕。

下面,是我的辞职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感谢编委会给了我机会,安排我到沿海几家报社考察。此行,有两点感触最深——

其一,在杭州都市快报时,他们播放了一个电视短片,一些编辑记者谈他们在那里工作的收获。有人说,我收获了青春,在这里我觉得越来越年轻了;有人说,我收获了期待,不知道周围明天还要发生什么新鲜的事情;有人说,我在这里得到了认同,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天地;有人说,我收获了一种家的感觉,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当时,我的思绪很自然地回到了千里之外,在楚天都市报,我又收获了什么呢?除了工资卡上每月打进的几千万把块钱外,一穷二白。失去的,倒是越来越多。

第二点,在上海的新闻晨报和新民晚报考察,对比两家报纸,只有7年历史的晨报,去年赚了2.6个亿,每天的报纸到中午就卖空了;而有着78年历史的新民晚报,被对手逼迫着不断改版改制改人,却仍然处于竞争劣势。华为老总任正非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组织,如果离开了新陈代谢,它将注定要灭亡。”办了11年的楚天都市报,当她再过十年二十年,如果还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新陈代谢。那么我们,一天天变老的新闻人包括在座的一些领导,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明天在哪里?

主要基于以上两点,在此我郑重宣布:辞去目前的工作。我要为自己寻找——不——开拓一个新的、收获更大的平台,要为所有的新闻人趟出一条新路来,也为都市报的新陈代谢尽一份绵薄之力!

当然,辞职的想法可以说由来已久,之所以现在决定,考察是一个诱因,但不是唯一的。也有其他的诱因……不需要大家为我鼓掌,但是,为我今天迈出这一步,我必须要给自己掌声奖励!!!

……,……

2007年12月7日,下午5时50分。湖北武汉,东湖之滨。刚刚落成满月的25层高的楚天传媒大厦,副楼5楼2号会议室。我几乎用即兴方式,完成了这次不到5分钟的演讲,完成了自己人生转型的起步过程。

啪啪啪——台下,掌声响起。当众交上辞职报告和电子门卡,我转身离开。

刚刚装修完毕的会议室里,还弥漫着甲醛的味道。但我想,此时此刻在这间会议室里,人们感觉到的将不再是甲醛,而是硝烟——我清楚,我的发言,此刻的威力,决不亚于一颗炸弹。

所以说,我不敢称自己是“史上最牛新闻人”,多了去了。然而,我选择辞职的时机——是在领导刚刚派我到华东新闻界考察之后;宣布辞职的地点——是在报社会议室主席台,畅谈考察感想的发言席上;辞职演讲面对的观众——是编委会的7个老总、20多个副处级部门主任、30多个正科级部门副主任和所有在家的编辑部员工,共计200多号人。这样的辞职方式,是否堪称“媒体人史上最牛辞职法”?

三年半了,我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了太久。青春壮年,能有几个三年半?如果是三年半前接到那个电话我就毅然辞职,我就抓住了民办教育创业的最佳时机,晋级教育的发展,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会好很多很多。

幸好,我在纠结三年半之后,作出了决断。我无路可退,只能埋头向前冲。我总结出一条经验或者教训:想到的事情就立即做,绝不拖延!

于是,2008年,我将校区在发源地襄阳开到了十三家;2009年,我在武汉跟人合作开了四家校区;2010年,在省内继续扩张的同时,我将公司总部在北京注册,抢在北京车辆限牌之前购买了一辆北京牌照的商务车;2011年,晋级托管准备面向全国发展加盟连锁,一系列资料起草当年完成,年底我们就牵头成立了中国托管教育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托管教育高峰论坛,发展了首批11家加盟校……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大变化,将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16年,我们投资拍摄院线电影《放学后》,作出这个决定,我们只用了三天时间!

说干就干,干了再说,绝不拖延!有了想法,就要行动,立即行动!在游泳池边上徘徊多少圈,也学不会游泳,学会游泳的最佳方法就是扑通一声跳下去。宁肯因为干错而买单,不因错过而后悔。写在纸面上的想法,永远不能变成面包。有想法的人很多,但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并不多。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经历多少。创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完整,让潜能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让社会和亲人朋友因为我们而骄傲和自豪。伸出拳头,打向你创业路上的那只名叫“拖拉病”的拦路虎,张开双臂,迈开双脚,勇敢前行,并向世界大声宣告:今天,我要创业啦!